专访 | 达人 | 人才

专访

张建民:用激情去燃烧设计的岁月

http://www.gd-id.com  2012-01-05  6778 次浏览

  张建民高级工业设计师的成长经历,在一定意义上与中国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存在某种契合:起步并没有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是依附在各种相关产业的母体上成长起来;工业设计要承载公众或个体的心理诉求、外观、结构、材料、工艺等多种专业综合知识,客观存在“跨界”性。张建民就是这样让工业设计“霸道”起来。

  走近张建民,你总能感受到执着、激情和想象力,正是这种性格和能力使他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无论是产业园设计的大美,还是产品设计的出彩,张建民都能让你感受到激情的燃烧和想象力的迸发,其背后就是他对工业设计的苦苦追求。

  随着中国“产业设计化”和“设计产业化”的兴起,张建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这让人看到,即使在“退二进三”的产业背景下,工业设计亦能以其创造性的丰富和包容,迸发出新时代的光彩。随着工业设计的纵深发展,当更多的行业需要设计的时候,中国工业设计界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张建民”现象。这恰恰体现了工业设计整合与协调的创造性本质。

  张建民说他近来的工作强度特别大,不是说每天像普通设计师那样通宵创作、赶稿,而是在正常上班时间对各项重大项目提案进行评审,并针对设计存在的偏差提出更精准的解决方案。因为方案要面对跨越不同的领域执行连贯设计的要求,譬如:先是企业VI形象设计,之后是建筑设计,再下来是地铁标识导示系统,此外还有手机或平板电脑产品的创新设计……,而这些又必需要资质老道、知识渊深的人才能驾驭,这让他费尽心神,感觉一个脑袋根本不够用。

  张建民的设计公司——中世纵横把自己描述为,“一家纵贯顾问、调研、策划、设计、实施等多个环节,横跨品牌塑造、视觉传达、空间导向、公共设施、街区改造、工业产品开发等多个专业、多个领域的大型综合性设计公司”。这样的简介几乎让人目不暇接,让人觉得这间公司就象拥有一把万能钥匙,能开启所有的门一样无所不能。但如果了解到张建民涉足设计的渊源和一路走来的足迹,以及这二十年来产业与设计环境的变化,那么,这些跨界的设计业务也并非如横空出世那般不可理解了。

  跨界的缘起

  1991年,张建民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的工业设计系,是学校的第一届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虽说是工业设计系,但由于是首届,授课的老师大多由平面设计、装潢工艺和机械工程方面的人员组成。这种涵盖性极大的师资力量激活了张建民多方面的学习思路,但让他感受最深的却是工业设计基本概论,就是关于工业设计的概念、意义和作用。那时候,张建民就觉得工业设计真是一个好东西,而作为一个烙有“时代抱负”的人,一种“设计兴国”的情怀不知不觉植根心田。

  学生时期,张建民有一事值得提及。学校新区对社会公开招标做校园景观设计,在评审时,作为学校设计专业的学生被邀请、旁听。参与评审的学校领导对所有的提交方案都不甚满意,学校进行第二次招标,张建民提出想参加投标,学校领导默许了。接下来的一月,张建民几乎不睡觉,凭着一股中标的拼劲,送上了自己满意的方案。结果是,张建民的方案当场被学校领导拍板确认。

  1992年,毕业之后一心想要做工业设计的张建民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但并没有找到相关的合适工作。为了维持生计也为了等待时机,张建民从事了当时市场需求较大的平面设计,而主要服务的是当时规模庞大的印刷业。张建民的出品得到公司和客户的高度认可,以致在上班之余都能接到一些私活。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张建民总觉得有些失落,生活问题虽解决了,但工业设计的理想却迟迟没有着落。

  1994年初,找不到适合的工业设计工作的张建民,成立了深圳传人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然而,“传人”在工业设计路上只走了一年。

  1995年,无奈的张建民全面转回平面设计,算是告别一段“理想主义”的青葱岁月。在平面设计的路上,张建民越走越顺,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肯定,荣誉也接踵而至:

  1996年获“首届华人平面设计大赛”优秀奖;1998年,八幅作品入选《中国设计年鉴》;同年,张建民被评为“华人平面设计百杰”。当然,得到认可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平面设计的成功仍然无法割舍张建民心头的工业设计情结,他不再指望外面的客户来认同自己的工业设计。

  1999年,张建民和自己的团队开始进行自主研发设计,准备开发出全新的产品。这个时期,他们创新设计的“弹出式多功能插座”等产品项目,积极参加各种工业设计展和评比,一连获得了“1999年广东优良工业设计奖”银奖、“2001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等荣誉,但由于种种原因,产品迟迟未能投入产业化生产。张建民仍然在工业设计的道路上徘徊。

  机遇赋予有准备的人

  张建民的机遇出现在2003年,当时规划建设深圳地铁,在施工招标过程中,地铁导向标识系统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和公众的视野中。

  这是一个跨界的环境平面设计领域,按学科的归属被划入建筑装饰的类别,而导向标识具有明确的视觉及功能性要求,实属工业设计的范畴,看似与建筑装饰、平面设计有关,而偏偏纯粹的建筑装饰和平面设计公司均无法完成,这就恰恰给了张建民一个大施拳脚的机会。由于他本人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又在平面设计行业有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承接导向标识系统设计项目就再合适不过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张建民和他的团队首次将工业设计思想导入市政地铁项目,大获成功,并拿到建设部的二项科研成果奖。这使得张建民在地铁导向标识系统设计领域异军突起。

  随后几年间,张建民连续中标了深圳地铁二、三期、广州、成都、武汉、东莞等城市地铁项目的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特别是完成的北京鸟巢、北京南站、北京北站等国内重点项目更是令张建民声名显赫。

  声名深处,回望张建民过去几年处于或生计或理想的考虑和徘徊,现在看起来就是一种必然的积累和投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与其说深圳地铁导向标识项目是上帝赋予张建民的机会,不如说是时代和产业的发展赋予所有设计师的机会,只不过是刚好被张建民抓住了。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物质的日渐丰富,人们对生活和产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必然推动对设计的多元化需求,在“产业设计化”兴起的今天,“跨界设计”的理念必将设计产品的品质拔得更高,而设计产业本身也势必成为有别于传统产业的新产业巨擘。这样的逻辑从张建民获得一次次的机会中得到证明。

  2007年初,深圳田面工业区进行“退二进三”改造,要在田面10栋旧厂房的基础上,建造出以工业设计服务为主导,以中外知名国际设计大师和知名品牌设计企业为主体的“设计之都”园区。张建民接下了园区整体改造的设计工作,这也像之前的地铁标向系统一样,是从来没有面对过的设计业务。经过多番思考,张建民舞动了他的点睛之笔,在建筑物的墙壁上绘出了4个12米多高的大师头像,分别是达·芬奇、爱因斯坦、爱迪生和贝聿铭。只这次与以往很多绘制巨幅头像不同的是,大师头像是用数万片计的不锈钢金属片通过上螺丝钉固定形成的,近距离看就是一幅肌理分明的抽象画(课本上叫平面构成),拉开一定距离后观看,就变成了十分生动、壮观的画像。深圳虽有许多创意产业园,但田面的大师头像画面,始终作为深圳全球“设计之都”的标签出现。

  “当时也考虑过用建筑手法进行改造,但成本非常高,也不是我们所擅长的;只能就在视觉上融入平面设计理念,通过工业设计加入能表达创意园属性的东西”,张建民回忆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非传统的设计思想,却有效摆脱了建筑行业原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成功地将一片旧厂区化腐朽为神奇。深圳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的成功改造,成为以非建筑手法改造产业园的样板;敢于吃“螃蟹”的张建民又在“三旧改造”业务中建立了一定的声名。

  2009年初,广东工业设计城的前身——顺德工业设计园初创,即邀请张建民进行园区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这一次,张建民走得更远,除了园区的建筑之外,还有园区内的室内、雕塑、家具、导向标识、垃圾箱、座椅、以及其他一些公共设施,都由张建民“抄刀完成”。做过顺德新城区建设开发中心主任的原北滘镇书记徐国元深知,在建筑整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未来园区的个性完全在于设计师的创意,因此,他对现场各路施工队伍说:“一切听张总的。”这既是对张建民的信任,亦是主政者对“产业设计化”的肯定和支持。

  随后,张建民的中世纵横承接了顺德大良城区、顺德陈村镇、顺德北滘镇等公共设施系统设计项目。

  设计产业化

  如果说,是“产业设计化”的进程让曾在设计之路上徘徊的张建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那么,张建民通过自己“设计产业化”的努力,使得中世纵横在这条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开阔。

  自从做了深圳地铁导向标识项目之后,张建民的中世纵横公司在地铁系统中可谓风靡一时。譬如承载2011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客流乘运重要使命的深圳地铁3号线(也称“龙岗线”),要专设两列“大运号”个性列车,在特邀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参加征集活动之后,还最后委托中世纵横,对获评一等奖的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另外,中世纵横同在本届大运会的火炬塔邀请招标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

  那么,张建民是在吃“老本”么?不见得。为深圳市福田站做的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张建民就运用了不同于以往的设计方法。“不断做减法,把复杂的信息简单化。比如坐火车的人,通过设计让他不用接收地铁的信息;其次,在色彩上进行不断强化,譬如蓝色代表火车,要去坐火车,在标识的指引下不断往前走,看到的蓝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用这种渐变引导的识别方式増强行人记忆中的确定感,而又不会负累。还有,把次要信息从主要信息中剥离,不是一次性把所有信息都给行人。除了静态的标识牌,还会配上动态的LED屏幕,告知此刻不同出口的情况。”这样,导示系统在经过人性化的设计后,也变得善解人意,成为“空间说明书”。

  事实上,从2003年接下第一个地铁导向标志系统设计至今,张建民运用他在工业设计和平面设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使得关于地铁的标识导向系统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在国内地铁系统导入“地铁专卖店”的概念,有效的提升了运营效率;二是在城市环境中把地铁导向标识系统设计与城市雕塑功能融为一体,清晰表达地铁形象的同时彰显城市的艺术风情;三是在标识系统中创造性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使地铁的所有路引和安全逃生指示系统实现了太阳能发光和自发光,确保了万一情况下乘客逃生的安全需求;四是在标识系统中注入民族文化元素,用中国的传统书法,生动表达了不同的站点。五是一站一景的座椅设计,不仅实现了站点理念与座椅理念的融合,也使座椅个性化体现的同时地铁的标识作用也得到了强化。

  地铁导向系统如此,建筑改造亦不例外。做过深圳“设计之都”、广东工业设计城、江苏太仓LOFT文化创意园建筑改造项目的张建民,几乎是顺理成章地被邀请去做“海南国际创意港”的园区设计。当时,项目方提出“超过上海世博会,让人眼前一亮,震撼五秒钟”的要求;这种好像调侃式的要求似乎是无稽之谈,但最后并没有成为天方夜谭。张建民率领团队提出“创意北半球”的方案,就是用直径150米“地球外壳”把整个创意港囊括在内,同时突出体现自然和持续发展理念。提案得到的回复是,“很大气、很精彩”。

  自此,海南又成为张建民的一条路。譬如,海南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要设计建造11栋高级别墅,给国内外最尊贵的宾客入住。在对原有的建筑设计院提案不甚满意的情况下,张建民又被邀请参与这个高端别墅群的设计,并于近期提出了方案。

  设计的背后

  在张建民看来,自己的平面设计表现得好,是因为带有工业设计的理性;譬如,设计不是艺术创作,是带有一种使命的活动,要解决某个商业命题。而在跨界设计业务中如鱼得水,那又是什么能量使然呢?“我融合工业设计和平面设计的指导思想,并精通影像艺术”,张建民如此回答,“工业设计和平面设计就好像是人体的任督二脉,只要你打通了,一切的设计便有新的可能。”

  在张建民给南山文化旅游区提出的“海·山·心”的别墅设计方案中,要以火山岩石来彻墙,让墙可以呼吸;以折光和小孔成像的原理,把外景以挂画的形式引入室内,四时变换;将海水连通室内,引入自由自在的游鱼;而建筑外观应简约得来又意蕴深长,并表达出了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亦有南山的禅宗气质……。这得运用了多少设计的知识储备呢?!

  为了学习各种不同文化的设计,拓宽设计视野,张建民会经常到国内外去考察。有一次,他和团队居然在台湾一家颇有特色的酒店就住了整整一个星期。这不能不说张建民有自己某方面的执着。在2010年改造顺德北滘镇之前,张建民曾留意到顺德至少有上百款的路灯,并认为,“找不到一款设计很好的;不仅难看,也不经济”。但现在,“一个国外的客人会见北滘领导时,都惊叹一个镇怎么能有如此漂亮的路灯?”。当然,这些路灯就是张建民设计的。“对比国外的大城市,城市公共设计的设计如果能够被重视起来,我们的城市创意将会有非常大的改观,比城市‘亮化’及‘穿衣戴帽’更有意义。”张建民如此自信。

  广州珠江公园商业广场的景观设计已经开始施工了,但开发商还是想找张建民给个方案,因为张建民说了,“这地段太好,景观设计得太普通让人感到惋惜。”一周之后,张建民拿出自己的初步方案:用一个全球最大的6000多平米的“蒙娜丽莎”把广场统筹起来,并综合运用视觉传达、立体展示等表现方式,把商业和生活的品质结合,使广场既能进行时尚发布、宣传演出,也能让市民享受“慢生活”的自在品质。结果是,原景观工程停工,准备实施张建民的方案。

  事实上,张建民的设计也并非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古为今用”可谓是张设计的一条常用路径。譬如,鉴于广东工业设计城是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局角力全球制造产业链的关键博弈,张建民就选用了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的“围棋”作为核心创作元素。运用黑白单色的圆点和线条表现抽象图案,来传达工业设计的现代文明气质。顺德北滘镇的城市形象Logo从“滘”字演变而来。从字面上理解,滘是小溪交流汇错的地方,在珠三角以此命名的地方不在少数。但在张建民看来,这个Logo只有北滘才能承载得起,因为北滘的古名为“百滘”,地方文化特性更为明显。

  谈到自己欣赏的设计师,张建民表示,他既欣赏法国的设计师菲利浦·史塔克(philippe stack),又欣赏日本的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熟悉的人知道,史塔克号称当今最具个性的鬼才设计师,作品常具有超时尚意识和夸张的表现力;而深泽直人则是通过用最少的元素(上下公差为±0) 来展示产品的全部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人的设计风格具有对立的成分,但张建民 “都喜欢”,可见出其设计哲学的包容性。

  几乎每一个见过张建民的人都会觉得,此人善侃。但张建民却从来没有说自己的设计有多么好,他只是告诉你,他的设计是原创有特色的,符合设计目的,并彰显出相适应的气质。张建民认为,做设计的人最忌讳“夜郎自大”,毕竟设计得好不好都是别人说的;自己强烈反对“伪设计”和“多余的设计”。

  工业设计的“传人”

  1994年,张建民创立深圳传人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当年6月,在深圳当地的报纸《开放日报》上登了整版的“传人”广告。其内容提到,“中国当今发展经济的首要目标在于发展民族工业,而发展民族工业必然需要优秀的工业设计,国际社会工业化发展历史证明,工业设计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最有效的途径”,“传人将提供卓越设计,以不断地开拓进取,全新的面貌和姿态,与同业者一道,在走向未来的辉煌之时,共创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奇迹和历史”。

  然而,“传人”工业设计只仅仅维持了一年,其结局是,张建民在年底向客户借5万元分发给员工回家过年;第二年之后,全面转入平面设计。不知当时的张建民是何等心情,但据了解,“传人”的注册商标一直被他保存至今。

  回溯过去,在张建民毕业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和制造行业都没有形成对工业设计应有的重视。那个时候的企业可以化几万甚至几十万做一套企业的VI视觉设计,但不会花这么多钱去设计自己的产品外观,更不用说独立设计开发自有品牌的产品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企业对于产品设计的认识水平还很局限,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企业的效益还算可观,不需要通过创意设计去制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张建民在自己都找不到工业设计的工作的时候,还执意去成立工业设计公司,可谓是极其的“理想主义”。从这个角度看来,张建民的“传人”既是揶揄,也是隐喻。说张建民追求工业设计的经历有“三起三落”似乎有点夸张,但他每一次在自身经济环境好转的时候都一心想着要回去干工业设计,就像一个满怀皈依使命的虔诚圣徒,这多少令人感动。问他为什么那么执着,张建民表示,那个时代的人都有些“国家抱负”,想要做些推动社会发展的事情,而他认准了工业设计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

  承接“省长杯”工业设计奖的VI设计,张建民表示,是“基于中国工业设计的需要来做这个事,是一名工业设计师的专业情结。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商业项目来做。”最终,“省长杯”Logo在国际工业设计类大奖各类Logo的参照下七易其稿,形成一个既有广东独有特性,又不乏工业设计元素的标识,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交谈接近尾声,张建民语意深长地提到顺德的一家家电巨头,说很欣赏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这家公司只是实现了企业使命感,但没有实现它的民族使命感;如果是我掌舵这样的企业,我一定会在世界市场上与国际品牌竞争,而不仅是注重本土市场”,“中世纵横即将推出三款平板电脑和一款高端手机,以超越苹果产品为设计目标……”。 这让我感受到,青年时期的张建民还在。

电话:020-38042106 传真:020-38042106 E-Mail: service@gd-id.com Copyright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新手指南 | 会员积分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200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59053号联合支持: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互动营销支持:深圳牧星策划设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