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达人 | 人才

专访

刘毅:做交互设计土壤的耕耘者

http://www.gd-id.com  2011-07-28  来源:广东工业设计网  2327 次浏览

  编者按:

  作为国内交互设计教学方面领先的学校之一,广州美术学院一直起着教学"先行者"的角色,不仅较早地成立了交互设计工作室,推进了课程改革,还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探寻交互设计教学的新方向。刘毅老师作为广美设计学院交互设计工作室的负责人、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IxDC)副秘书长,多年来致力于交互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

  时值IxDC主办的2011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九月份即将在北京举行,在国内交互设计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目前的交互设计教学的课程设置能多大程度满足行业和市场的需求?交互设计学生是否能在毕业的时候具备交互设计行业的技能需求?企业对于交互设计专业教学有哪些期盼?交互设计教育能否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与运营?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刘毅老师。

 

 

  广东工业设计网:距离IxDC成立及首届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过去已经半年多了,新一届交互设计体验日也即将举行。在过去的半年中,您感受到交互设计产业,有了什么新的发展和动向?

  刘毅: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看交互设计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我们发现高校的交互设计学科发展得很快,但是能够成立一个体系,真正切实去投入到交互设计研究的学校,还是不多,而且在交互设计的教学里,各学校从不同学科的背景切入,侧重点也不一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交互设计一定是多学科的融合,而这个多学科的融合,在现在看来,不是哪一间学校可以做得比较完整的,每个学校在自身的学科背景里显得很强,但是从综合方面来看,还是会有一些不足。由于这个产业发展得很快,所以大家都在争抢。一方面,在已有的学科背景里面切入,另一方面,有一些教学力量比较弱的学校,尽管设立了专业,但是课程体系和教师的配置还不能跟上新的学科要求。这是教育方面的动向。

  在企业方面,尽管交互设计这个行业发展得很快,但是这种"快"既有好处,也有隐忧。一方面,它可以刺激社会内交互设计的职业需求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也会容易造成某种泡沫。因为在企业原来的产品设计过程中,是没有交互设计流程的,当交互设计以一种"空降"的形式加入其中的时候,会造成整个产品开发环节的不适应。很多产品出来以后加入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研究,只不过是对产品是否好用的一种验证,但交互设计并不参与到产品的开发流程中。然而,交互设计本应该从产品设计的源头开始做,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从中间、片段开始做。企业为了追求产品利润和缩小产品周期,不可能投入太多时间进入到交互设计中,另一方面,行业的人员追求"拿来主义"思想,将现有的东西马上就用到工作里面去。这就好比是一个"吸血"的举动,但是没有"造血"的功能,自身创新的能力丧失了,这是极为不健康的。这就是我这半年内所看到的行业动向。总体上说,整个行业是比较浮躁的。

  广东工业设计网:我们知道广美的交互设计工作室是全国较早开展的,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工作室?

  刘毅:交互设计工作室的设立是为了应对市场转变,因为交互设计的市场需求很大。之前我们有很多的毕业生就是从事交互设计工作,但是毕业时的挂名就是工业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没有交互设计的专业方向。而由于我们实施的是课程制,即使是有交互设计的课程,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企业会产生疑虑,比如产品设计专业的人与交互设计的契合度高不高,等等。另一方面,我们正在走"产学研"结合的方向,将课程制向课题制推进,与社会的结合更紧密了。所以我们也看到了这个机遇,去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而更重要的方向是,高校扩招以来,大量学生进入,按照课程制教学对教育质量造成巨大的压力。一个老师只能够照顾相当数量的学生,而且扩招不断持续,造成教育压力增大,师生比例失衡,学生的教育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在学校,不缺乏好的学生,他们只需提点一下就可以进步很大,而在中间水平的学生,需要老师更大的努力才能提高。所以我们转向工作室制,在工作室的小班化状态下,学生的水平可以得到更大的提高。

  广东工业设计网:工作室的课程设置与其他院校相比有什么创新之处?专门设置了哪些交互设计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与实践方面有什么新的创造?

  刘毅:广美的交互设计教学从05年就开始了,童慧明教授率先在广美开设交互设计的课程,并邀请国外的教授在此进行讲学和开设工作坊,将交互设计引入到工业设计中。与其他学校标榜的体系不同的是,我们将交互设计作为所有专业共同拥有的一个基础,切入到教学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研究人的行为、人、物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人在使用产品中的流程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为设计学科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我们不能把交互设计很狭隘地看作是为了互联网,或者电子产品而生存的一个学科,当我们把交互设计的方法引入到各个学科领域中,会发现空间是很大的。我们也尝试了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我们会在一个主干课程上的不同阶段加入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内容与主干课程之间形成互补的关系。当我们引入工作室制之后,由于课程设置不同了,我们会保留原有体系的优点,同时会加入更新的元素。比如,不同专业间的交叉会更加紧密,学生会在学科的碰撞间,产生不同的见解,得到发挥的自由度也是更大的。课程结构也变得更加合理,形成了清晰的体系。

  广东工业设计网:这个交互设计工作室的办学方向是什么?是怎么去实现这个方向的?

  刘毅:我们建立这个工作室,首先是希望为华南地区设计产品开发过程中有意涉及交互设计的企业输送人才。其次,我们希望通过工作室的建设,与企业一起探求产业转型的道路,为企业的产业升级、产品设计环节的改造,尽自己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希望通过工作室的工作,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因为在企业一般的观念中,美术的院校就是画图的,后来发现,美院的学生不仅仅是会做他们认为能够做的事情的。所以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先行一步,我们容纳了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包括心理学的,计算机的,社会学的,一起去建设交互设计的学科体系。

  广东工业设计网:2011交互设计体验日中有很多的学生作品展示,您从中感觉到什么创新之处?

  刘毅: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有的。但是,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由于教育体系的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被应试教育磨灭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也在设想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尽管我们也支持学生的创新,但是学生对此是很陌生的。我们对设计的要求很高,常常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不仅要有用,还要有趣,能够给用户很好的体验。而作为一个产品,它必须适应很多限制条件,包括人的使用方法,人的认知问题。还有生产的环节,成本问题等等。所以,这与纯艺术中的所谓"创意"是不同的,难度也大得多。而在所谓的"创意"里,由于难度的加大,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领域会更多。然而,学生对身边问题的发掘仅仅是浮于表面的,没有更多地挖掘用户的内在需求。这可能与学生自身的经历有关的。所以在教学过程里,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都是我们探索的内容。

  广东工业设计网:在交互设计的"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您觉得"学"这个环节起的是什么样的作用?

  刘毅:理论是一个方向,研究的指引对于学校来说,它不仅仅是对理论的照本宣科,更要使"学"不断贴近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也要对现实经验进行积淀,所以也需要"学"的过程。"产学研"的结合起的是"造血"的功能。企业的逐利性决定它不可能花费太多精力进行基础研究,那么这个职能就交给了学校去做。没有了基础研究,企业进行长远的发展规划也未必做得好。企业的发展规划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社会的发展更多依赖于研究,而研究的工作是高校可以花更多精力去做的。业界很多人常常看到高校在乐此不彼的研究一些"务虚"的课题,一些"不能转变为商业价值"的项目。但在我看来,这些项目和课题恰恰是对社会和产品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广东工业设计网:在与国际间交流的过程中,您感觉到国内的学生设计与国外同年龄段的人相比,差距在哪里?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刘毅:我觉得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国外的学生对"人"的关注,即体验感受、情感感受是更多更强的,尽管我们这边学校的教学资源很不错,但是就学科交叉来说,还是不够的。学生的某一专业背景很强,但是对其他学科的涉足很少,专业背景的跳跃度不大。在国外,学生的专业背景是很多样的。这就是我们学生的不足。

  广东工业设计网:我们知道广美开展了与腾讯的合作,在这个校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学生的收获体现在哪里?

  刘毅:这个合作分成三个方向,首先是联合培养,然后是联合项目、联合人才输送。还有设定基础研究的方向,参与企业的设计流程。在工作室制下,我们希望与企业的合作更深入。一方面,补充学校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比如,我们的学生和腾讯的设计小组在同样的背景下同时做一个项目,然后将两者设计研究成果的作对比。在这个过程中,腾讯的同事会得益于学生的创意,学生可以从腾讯的同事中,获得更多现实的操作方法和知识。

  广东工业设计网:"产学研"的结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对于未来的教学有什么样的帮助?

  刘毅:我们希望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伴随工作室制的改革,一方面吸收社会的力量,去完善我们的教学体系,使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我们的研究,反馈社会,和企业一起完善发展的规划,开发未来的产品。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壮大发展交互设计事业。

  广东工业设计网:2011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的教育工作坊将由广美来主持,请问您对此次教育工作坊有什么想法和思路?

  刘毅:本届交互设计体验日有幸在北京举办。广美作为去年交互设计体验日的主要承办者,将努力筹备本届体验日中的教育工作坊。因为本届交互设计体验日在北京举办,因此,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让"南""北"的高校对交互设计进行充分的交流。也借此机会促进校企、校校的多层次的合作。共同促进交互设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文 / 黄冠雄)
 

  (本文属广东工业设计网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

电话:020-38042106 传真:020-38042106 E-Mail: service@gd-id.com Copyright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新手指南 | 会员积分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200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59053号联合支持: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互动营销支持:深圳牧星策划设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