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童慧明:官产学研商协同,促进中国工业设计发展

 2010-06-02 09:34:53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日前,中国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童慧明教授,率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官产学研商协同,共同促进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在业内引起广泛反响。什么是官产学研商协同?如何协同以促进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国外有哪些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广东工业设计网就此专门采访了童慧明教授——

 

 

  广东工业设计网:在近期的一次媒体采访中,您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官产学研协同,共同促进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童慧明:在这里我要更正一下,我说的是“官产学研商协同,促进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那家媒体漏掉了一个“商”。

  广东工业设计网:还有一个“商”?

  童慧明:对,只有官产学研商协同,各有所长,优势互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以前工业设计提得比较多的是“产学研”,“产”指企业成果孵化,“学”指学校,“研”指研究机构。其实有实力的专业设计公司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研究机构,比如说广州的大业、深圳的嘉兰图等。

  现在我在“产学研”的基础上增加了“官”和“商”。

  “官”是我特别提出来的,在亚洲,大部分国家都曾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制,政府对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政府的行政力量也很强,比如说房地产,一旦政府有新政策出来,整个市场将很快发生逆转。目前中国工业设计还处在萌芽、初始阶段,企业能够有意识把工业设计当成重要的创新工具,还需要扶持及推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发挥最核心的作用。日本和韩国的工业设计成长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这两个国家的政府没有介入,它们的工业设计绝对不可能达到现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因此,中国必须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大力度地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在中国目前的发展条件下,如果没有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工业设计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明显的成长。

  广东工业设计网:“官”是强调政府发挥的作用,那么“商”指的是什么?官产学研商如何进行协同?

  童慧明:“商”指商品流通和商业售卖。良好的工业设计在经过产学研的研发、孵化后,需要通过商品流通的环节推向市场,并最终为大众所接受。

  在欧美国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百货商场专门把好的设计产品聚集在一起,隆重向消费者推荐,通过引导消费者认识这些好设计而实现产品购买。这一块中国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就算苏宁、国美,也只是在做零散的促销,没有形成规模化,也无法在消费者中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

  官产学研商协同,各自发挥优势的同时进行优势互补,这样一来,工业设计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政府政策的制定、财政的支持,体现了政府对产业引导的角色;产学研的合作则具化到了行业内部,包括良好的创新构想、技术研发等;商业流通则在把好的设计推向消费者的时候,通过包装、营销等手段,达到社会对好设计的认识,也提高了大众的审美水平。

  广东工业设计网:您曾多次到日韩等工业设计发展比较先进的国家和地区考查过,在官产学研商协同方面,您觉得中国的工业设计能在多大程度上借鉴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童慧明:从历史上来说,英国是最早支持设计发展的国家。在1944年英国伦敦还处于德国轰炸之下,政府就已经意识到战后恢复建设时要用到设计,出资成立了一个“英国政府设计委员会”,以此来统领全国的设计活动。

  1953年左右,日本的“通商产业省”(相当于中国现在的工信部、以前的经贸委)成立了“设计促进厅”(相当于中国部级下面的“司”),后来还有一个“设计政策厅”,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日本通产省下面的这两个部门官员达到200多人,到80年代末期整个日本的设计意识在企业中已经形成,政府便逐渐退出。

  韩国的模式就是“半官方半民间”的机构,由政府派官员领头,中间一部分是公务员,再从社会上聘一些专业设计人员,共同组成这样一个机构——“韩国设计振兴院”,就像政府外派的机构。

  对中国来说,由于工业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更需要大力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及推动作用,一方面在政策加予引导扶持,另一方面在资金、人力、物力上给予专项支持,成为工业设计发展的强大后盾,支撑其快速发展起来。以广东省为例,政府就已逐渐意识到工业设计在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所起到的作用。本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正是一次由政府主导的全省范围内的提升工业设计水平的赛事,虽然“震撼性的”奖励数额还没有公布,但已在业界形成了轰动效应。而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强力推动,这次“省长杯”也不可能做到这么大的规模。

  广东工业设计网:中国在工业设计方面,是否应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官产学研商协同的道路?这种中国特色应该是怎么样的?

  童慧明:就目前来说,“官产学研商协同”提中国特色仍为时尚早。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先把国外先进的经验学过来,然后在市场实践过程中,慢慢形成与中国市场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相关报道:

  童慧明:高校工业设计大赛学生产业化意识增强

 

(文/徐艺梅)

 

  (本文属广东工业设计网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