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极至黄海滔:发挥地缘优势,广州工业设计突围之路

 2010-08-27 11:22:45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黄海滔——现主持广州极至设计有限公司,兼任广东工业大学、广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外聘教师。坚持“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在交通工具、消费电子、家电、家居用品等多个领域均有成功案例,并带领团队获得国家、省、市各项大奖。

 

广州极至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黄海滔

 

  广东工业设计网:与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相比,广州的制造业环境有何特点?与此相应,广州的工业设计企业生存环境和发展特点如何?

  黄海滔:与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相比,广州除了汽车产业外并没有很集中的产业群,大多是转手贸易,这对品牌创新极其不利。在家电、文具、玩具、家具、日用品、服饰、箱包皮具等产业领域,以ODM为特点的贸易模式也开始树立起典型,如毅昌、米奇家具/文具、百事服饰等,但独立的大品牌并不多见。

  虽然起步最早,但相比之下,广州工业设计比较安静、不张扬。广州的工业设计企业大多数以小规模工作坊形式存在,相对满足了中小规模制造企业的低端需求。其他上规模的工业设计企业发展,因为受本地的低端业务限制,而向深圳、佛山等地争取业务,寻求其他地区的发展。

  尽管如此,但是广州的企业也是有很大的需求,而且广州拥有特殊的地缘优势,所以广州的工业设计企业还是有空间可以继续发展。

  广东工业设计网:面对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工业设计蓬勃发展的趋势,您认为广州工业设计如何才能从包围圈突围,做出自己的特色?

  黄海滔:汽车产业带来的效益相对明显,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随着汽车巨头的拉动,加上政府的推动,汽车产业将成为广州最有特色的一块产业领域。广州工业设计可以基于汽车产业的兴起,大力发展汽车相关的设计业务。

  当然只发展汽车相关设计毕竟过于局限。我认为,与产业集中地的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城市相比,广州的资讯更加集中、发达。首先有地理位置与交通枢纽的地缘优势;第二,省府所在地拥有第一手政策咨询;第三,成熟的贸易商业环境;第四,广东省重要学院集中地。例如很多行业的领头企业都在广州设总公司或在华总部。例如日化行业的立白、宝洁;渔具行业的美国纯钓;玩具行业的奥飞;食品的箭牌;ATM行业的广电运通等等,就是因为这里汇集了极高价值的商业信息。

  有政府信息的引导,市场信息的集中,学术研究与理论的频繁交流的优势,广州工业设计应扬长避短。避开缺乏成熟产业群的不足,发挥咨询窗口的优势,重点发展设计研究,设计管理,设计咨询等高端化的设计服务,工业设计不仅仅只联系在制造上。

  总而言之,广州工业设计应该结合本地的优势而发展,利用这个战略高地做出自己的特色。

  广东工业设计网:近来业界一直在热议与工业设计产业相关的“官、商、产、学、研”要素,您是如何看待这些要素的?

  黄海滔:我很认同这些要素。从“商”“产”方面来看,工业设计是整条产业链里的一个环节,前端包括市场研究、营销策略等,后期需要工厂制造、渠道销售等,光靠工业设计的“想法”还不能着地。需要 “商”、“产”对设计进行生产和销售的转化,最后得到消费者认同才是真正实现工业设计的价值。

  从“官”方面来看,我们需要政府的推动。政府做推手比较合适,因为角色比较中立,具公信力,也很有号召力。政府可以把握好这个角色,通过多种方式时常在企业中进行宣传推广工业设计的价值,例如树立起省工业设计协会的形象,再通过这个窗口积极与社会、企业互动。政府的工作是值得认可的,如九月举办的顺德国际工业设计创意博览会,当地政府对参展企业展会期间达成的工业设计合同按交易的10%奖励。这类落实到点上的推动,将更加有效推动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

  从“产”、“研”方面来看,工业设计的研究最终还是落实到实际应用上,因此“产学研”是密不可分的。工业设计“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学术研究也是我们一线工作者前进的重要参考。对于才发展了二十年左右的工业设计来说,目前人才是非常缺乏的,尤其是高端方面、经验丰富的设计人才。如今学校的工作也值得认可的,在“产学研”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并努力寻找更多有效的方法。目前已经满足一部分的用人需求,但企业缺乏高端的设计人才问题日渐突出。

  我想这也是各院校正在为教学质量方面如何领先于全国的问题上正在深思并尝试中。在广东,高度集中的产业群对工业设计的需求是刚性的,院校利用这个先天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互动,必定能体现 “产学研”的教学效果。这种双赢的关系也能为工业设计带来良性循环。

  “官、商、产、学、研”这五个要素如果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工业设计产业会得到迅猛的发展。

  广东工业设计网:您如何看待政府力量在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所起的作用?广州相关政府机构在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您从企业的角度看有哪些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黄海滔:政府重视产业的升级改造,努力地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带动。得到省领导的认可与重视颇为欣慰。

  近几年,广州政府对推进工业设计方面做了非常多工作,如工业设计示范基地、设计周、省长杯、红棉奖、技能大赛、技能鉴定、建立互联网平台等等。就应该肯定政府为我们行业劳心劳力。这些工作确实让更多人认知了工业设计,也开始重视起工业设计,但要成为具影响力、权威性的活动是需要长期的建设,而且需要多了解一线企业的需求,常态化地从需求出发解决问题会得到更多的认同与支持。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性,毕竟这项工作是艰巨而且漫长的,作为设计企业是愿意配合政府。

  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回报是需要投入”的道理。不说别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就台湾在工业设计的促进投入是每年几亿台币,当地政府认识到促进企业的创新而带来的利益远远超出投入。大部分的协会、促进会等机构是非盈利机构,有限支持让这些机构很难开展大规模、范围广的工作。政府可以对重点项目进行评估后重点投入,其他常态化的工作可以集中社会的资源解决。我认为,我们省工业设计协会、促进会等机构在开展促进工作时,合理增加利益驱动也是恰当的。相关政府机构应该寻求更好的模式去进行促进工作,比如协会与设计公司、制造企业合作,从而产生效益关系。工作起来会更具有积极性,效果也会更明显。更重要的是,行业协会应该让政府相关部门认识到,扶持工业设计的投入,其回报不是通过某个案例或者某个企业,更不是设计公司的直接回报,而是通过整个产业转型而在整个制造业那里获得税收增加量的巨额回报,从而带来的社会效益更是深远长久。

  广东工业设计网:广州集中了珠三角地区大部分的工业设计教育资源,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18所高校设置了工业设计或相关专业,集聚了大量的工业设计人才和资源。您认为广州工业设计企业应如何有效利用工业设计教育资源?贵公司和院校合作情况怎么样?

  黄海滔:正如之前所提及的,我们工业设计的发展毕竟只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真正积累的教学经验并不多,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还是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利用好工业设计教育资源,并不是一个学校输出人才,企业吸纳人才的简单动作。我认为,校企合作是必须走的。作为企业,我们希望找到更多的人才,也希望能把我们的经验传授给学生。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院校能培养出更适合社会的人才,企业也能找到更优秀的人才,这是良性循环的合作。只是校企合作目前还是一个相互积累的过程。

  我们公司已经与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轻工业高级技术学院等院校签约成为他们的产学研基地,但是,实际的操作还需要磨合。从院校的角度,期望企业满足项目课题立项、实案经验分享、甚至解决就业等需求;从设计公司的角度,期望院校在人力资源方面提供优先的协助,甚至分享更多的学术支持等。可目前广州本地的工业设计公司并不能完全满足。由于低端的外观设计项目占主要的业务来源,这些项目设计公司内部已经能消化,更没有必要作为一个课题去练习,导致常规的项目难以立项。没有项目作为合作切入,很难向院校分享经验,最后导致经济效益方面更难以体现。目前校企合作的难题就是缺乏利益驱动。

  因此,校企之间除了准确定位、优势互补之外,还需要把持好心态。相互合作才能利益最大化。最好是引入有长远设计战略的企业,形成“产学研”合作模式,把设计公司的高效率、院校的研究力量与企业的中长期产品开发需求结合起来,创造共同的收益。

 

(文/许小路)

(本文属广东工业设计网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