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石川:做设计如同做人(组图)

 2010-04-15 08:41:55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上海世博园里的英国馆太梦幻、太有冲击力了,整个建筑就是一个生命体。”因为曾在英国留学,工业设计师石川对托马斯·赫斯维克的作品很熟悉,“我见过以前的小模型,没想到做出来这么梦幻。”而这也给了石川很大的启发,“做设计一定要敢想、敢用,而且推广也很重要,想法好,还要有好的推广技巧,要能给人说服力才行。”

  石川,曾入选英国著名设计杂志评选的“改变设计面貌的全球50大热门人物”,上周末,他在尤伦斯做了名为“创意设计2.0”的讲座。讲座开始前,石川接受了本报专访,话题也从世博会的英国馆“蒲公英”延伸开去。

  创意不仅仅是一时的灵感

  作为设计师,石川的脑子里不缺创意。那么创意到底从何而来?难道仅仅是一时的灵感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法,但对我来说,创意来源于长期的思考和积累,最重要的是形成你自己的价值观。”石川以自己为例,“我刚开始学设计时,也是一直按照别人的要求做,到现在能形成自己的想法,的确需要时间积累,也就是说,最困难的就是怎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的导向性。一旦你完成了这一步,无论你做什么项目,都会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最终,作品的故事性或情节性就会越来越强。”

  希望创作一种生活的平台

  “做设计如同做人。”从树屋到心形暖手袋,石川的作品似乎被注入更多人文情怀。“花语”沙发就是为解决餐饮与阅读的互动关系而设计的。沙发系统由四个单元和一张圆形茶几巧妙结合,形成有趣的“花瓣”形态,同时满足灵活多样的摆放需求。“沙发可以摆成很多种造型,摆放位置和你的坐姿也会直接影响到你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设计完成后,石川发现这件作品真正达到的互动与社交功能,比自己开始想到的多很多,“所以才说是具有社交功能的沙发。”


树屋


心形暖手袋

  “工业设计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石川解释说,“举例来说,环保、可持续、低碳等概念这几年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我们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能使用这些概念下的产品,那么会对社会和地球产生很大影响,这就是一个很完整的过程。工业设计也是一样,要全面地去考虑要解决的问题。”

  石川一直希望强调作品的互动性、开放性和参与性,“希望我的设计是在制作这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让更多人的想法和方式融入进来,可以把一些生活方式和观念融合起来,也就是说,我希望能创作出一种生活的平台。”

  创意达人应多多跨行合作

  同样在工业设计界算是领军人物的贾伟目前投身“创意农业”,贾伟曾表示,创意本身并不成为产业,只有和其他行业合作之后才成为产业并产生价值。石川对这个说法很赞同,“我觉得他说对了一种趋势。实际上,创意的确需要一个基础平台,我觉得做创意的人的优势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比较能容易跳出条条框框去想问题,但是问题总要有框框,这个框框就是原有的基础和一些产业。”

  对于好朋友的跨界“试水”,石川很看好,“其实无所谓跨不跨界,这些想法很好,他们更多地充当了一个开发者的作用。我觉得如果有很多这样的创意者去跟不同的行业合作,一定能做出很精彩的东西。”

  尝试找寻回收材料精致感

  石川是个热心公益的设计师,他正与社会机构合作,帮助发展苗族的传统工艺,“这个计划从去年就开始了,希望在今年能一直跟进下去。其实是在帮苗绣做一些产品设计,将少数民族的元素现代化,应用在当今的家居环境中。”

  此外,石川还在做一个有关可回收用品的项目,“这个项目很有意思,就是用回收的一些塑料瓶,做有新意的家居用品和玩具类的东西。”石川坦言,之前已有人做过类似设计,“回收材料经常会给人比较廉价的感觉,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寻它的质感,让它看起来更精致。”石川笑笑说,“其实是蛮大的挑战,不是吗?”

  石川小档案

  石川,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和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从事工业设计十余年。作为从广州走出去的本土艺术家,他更多地被贴上国际化标签:2005D&AD全球大奖得主;2006年回国后创办石川设计工作室,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权威媒体发表;被英国著名设计周刊杂志《DesignWeek》评选为“2005年改变设计面貌的全球50大热门人物”之一。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