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十二五:现代产业体系构筑中国经济下一支点

 2010-10-22 10:18:02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10月18日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指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同一天,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国新兴产业成长路线图最终敲定。

  专家和学者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五中全会从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我国后工业化时期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他们建议“十二五”规划需要紧扣这一政策指向,看清危机后世界产业格局的发展趋势,围绕传统制造业转移和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效率三条主线,构筑起中国经济的下一个支点。

 

 

  转型

  传统制造业转移与升级并行

  记者最近采访数十位经济学家和产业专家,他们总体认为,金融危机后世界产业格局将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向纵深进行;二是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导致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郑雄伟表示,一方面,国际产业转移更加注重满足东道国的本土市场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研发中心伴随着生产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对于传统制造业,一个重要的政策取向即是要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采取差别性的区域经济引导政策,实施传统产业有序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重要性日益提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

  数据显示,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3.5%,分别高于各地区加总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1.9、2.8个百分点,增速连续3年高于东部地区。2008年,我国中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西部地区更是高出56%。中西部地区对FDI吸引力加大,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多位权威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刚刚爆发后,中央政府迅速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金融危机仍在肆虐之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依次出炉,这是走出危机之策,更是制造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之举。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指出,这种选择实际上蕴含着两层意思:第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未结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应对金融危机要从实体经济发力,在这点上中国的政策取向非常清晰。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张莉表示,自《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发布后,工信部对牵头负责的每一项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并联合其他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国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这将对整个行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产生推力。

  金碚也表示,金融危机实际上反映了实体产业经济中存在的深刻缺陷,未来中国传统制造业必须告别“粗放制造”“快速扩张”的时代,形成“精致制造“清洁生产”的机制,进一步夯实制造业竞争力的微观基础,真正具备现代工业文明的精髓。

  加快

  新兴产业重要性凸显

  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期是,危机后世界产业格局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新兴产业的份额和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我国需要加快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避免陷入不利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表示。

  刘峰说,当前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席卷全球,谁能够在这一次产业革命中脱颖而出,谁就能抢占国际经济科技最高点,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都认识到了新兴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有重点地突出发展新兴产业。

  去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召开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阐述了以新能源、物联网和传感网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与海洋探索等为重点的产业规划。

  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到2015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将提高到8%,到2020年将升至15%。

  据记者了解,国家已经将新能源产业、传感网与物联网、微电子等新型材料、生物技术、海洋工程等七大领域约20个产业纳入新兴产业规划之中。备受关注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环保型产业、信息与通讯技术、关键材料、医疗器械等将搭上此轮新兴产业发展快车。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未来3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而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将累计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

  提升

  服务业迅速发展

  专家和学者们表示,五中全会重笔点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其关系到现代产业体系的完整和效率。

  “在未来十年,我国有可能从现在的人均GDP4000美元提升到1万美元左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未来我们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如果仅仅靠第二产业,这不现实也不应该,因为第二产业是一个高耗能、高耗资源的产业。”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司长唐元说。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一、二、三产占GDP比例,第二产业还在45%到50%之间,第三产业占40%,第一产业占10%到20%。在发达国家,三产占GDP的比例一般都是70%到80%,美国占77%。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急迫需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状况,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使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相协调。”

  郑新立表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产业结构中的突出问题。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0.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33.2%,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第三产业落后,造成就业矛盾突出,制约经济发展。专家们认为,中国第三产业严重落后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研发、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二是现代中介行业发展滞后。会计、审计、法律、价格评估、招标投标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的规模和效率没有得到真正提升。三是社区服务业发展滞后。

  多数专家和学者建议,“十二五”规划需要从三方面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以发展生产服务业为重点,带动我们整个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要规范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务业,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业。三是重视改善面向农村的服务业。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