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料

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

http://www.gd-id.com  2010-01-07  分类:图书周刊  2526 次浏览

        本书是一本方法论、实例、古今中外文化相融的理论实践书籍。作者通过一些我国传统的产品梳理中国文化与传统设计的演进过程,用具体的设计来讲传统设计学、设计方法、设计思维方式等,以及这些设计沿用、演进的过程,对比西方同时期设计与文化背景,穿插讲解,配以部分重要图片。

 

 

第1章 引言
 1.1 中国古代设计的当代生命
  1.1.1 全球设计:现代化进程中的趋同与求异
  1.1.2 中国设计:被动现代化中的模仿与创新
  1.1.3 把握文化内核,挖掘源头活水
 1.2 理解设计
  1.2.1 设计与古代设计
  1.2.2 设计科学:设计学与设计艺术学之间
 1.3 从思维方式研究中国古代设计
  1.3.1 关于思维方式
  1.3.2 关于设计思维方式
  1.3.3 关于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
 1.4 研究意义与本书架构
  1.4.1 研究意义
  1.4.2 本书架构

上篇 传统造物设计研究
 第2章 中国古代金之人为事物
  2.1 人为“事”“物”
   2.1.1 从人工物到人为“事”“物”
   2.1.2 中国古代人为“事”“物”
  2.2 从五行说看中国传统设计的“事”与“物”
   2.2.1 从五行本意看中国传统设计之“物”
   2.2.2 从五行关系看中国传统设计之“事”
   2.2.3 从五行思想看中国传统设计之“理”
  2.3 中国古代金之人为事物的分类
   2.3.1 五行之“金”
   2.3.2 “金”之人为事物的分类
   2.3.3 研究案例的确定
 第3章 编钟鸣礼 圆钟传讯
  3.1 编钟与圆钟
  3.2 编钟鸣礼
   3.2.1 编钟的器物类型与历史演进
   3.2.2 编钟类型的产生与两周巨变
   3.2.3 编钟的鼎盛与春秋战国的纷争
   3.2.4 编钟的衰微与秦汉更迭
  3.3 圆钟传讯
   3.3.1 圆钟的器物类型与历史演进
   3.3.2 佛教的传入与圆钟的出现
   3.3.3 唐朝的圆钟与唐诗的钟声
   3.3.4 佛教的传入与圆钟的出现明朝的铸钟工艺与铸钟风洁
  3.4 案例研究:大晟编钟与永乐大钟
   3.4.1 大晟编钟
   3.4.2 永乐大钟
  3.5 钟的演进逻辑和设计文化意识
   3.5.1 宏观逻辑:以乐呜礼与以声传讯
   3.5.2 微观动因:时代更迭与技术发展
   3.5.3 动态目标:娱神、娱祖和娱人
 第4章 王者秉钺
  4.1 钺由斧生,钺斧有别
  4.2 钺的历史演进
   4.2.1 长江下游地区钺的类型与演进
   4.2.2 黄河中下游及北方地区钺的类型与演进
   4.2.3 西南及南方地区钺的类型与演进
  4.3 钺的功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3.1 钺的形式多样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4.3.2 钺的功能复杂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3.3 长江黄河下游石钺差异与地质地貌的关系
  4.4 案例分析:不对称形铜钺
   4.4.1 不对称形铜钺的类型和分布
   4.4.2 云南不对称形铜钺
   4.4.3 两广不对称形铜钺
  4.5 钺的演进逻辑和设计文化意识
   4.5.1 功能:生产工具与政治器具
   4.5.2 演进:实用与象征的多元并存
   4.5.3 设计:围绕地域特征的多元因素
 第5章 锁户机谋
  5.1 从楗管到锁钥:文字学的视角
   5.1.1 锁、琐与链
   5.1.2 锁与钥的古称
  5.2 锁的历史演进
   5.2.1 锁具简史
   5.2.2 锁的构造与开启
  5.3 广锁设计研究
   5.3.1 广锁的结构与制作
   5.3.2 广锁设计例析
   5.3.3 广锁的设计思考
  5.4 锁因人异:锁具的造型与功能
   5.4.1 花旗锁:为平民祈福辟邪
   5.4.2 首饰锁:为妇幼的祈福与美丽
   5.4.3 刑具锁:禁锢囚犯的自由
   5.4.4 文字组合锁与文人雅趣
  5.5 中国古锁的演进逻辑与设计文化意识
   5.5.1 功能:实用与象征的双重功能
   5.5.2 演进:从实用走向象征、从器物走向风俗
   5.5.3 锁的设计文化意识

下篇 设计思维方式探索
 第6章 从设计文化意识到设计思维方式
  6.1 从金属造物看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意识
   6.1.1 中国传统金属造物的再透视
   6.1.2 从金属造物看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意识
  6.2 工艺典籍中的设计之思
   6.2.1 工艺典籍的探寻
   6.2.2 天时地气材美工巧
  6.3 中国传统思维框架:三才观
   6.3.1 中国古代对“天”、“地”、“人”的认识
   6.3.2 中国古代关于“天地人”关系的认识
  6.4 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
   6.4.1 “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再思考
  6.4.2  天时地利人和物宜工巧
 第7章 巧适事物
  7.1 “天地人物工”的再解析
   7.1.1 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的系统模型
   7.1.2 设计之“事一物”结构的建立与有序建立
  7.2 “时利和宜巧”的再解析
   7.2.1 和出于适
   7.2.2 “时天利地和人宜物-1-1’5”与适应性
   7.2.3 “时利和宜巧”与适度性
   7.2.4 “天时地利人和物宜工巧”与适合性
  7.3 “天时地利人和物宜工巧”的整体思考
   7.3.1 “适”与“事一物”的关系
   7.3.2 “工巧”与“适”、“事一物”的关系
   7.3.3 巧适事物
 第8章 知行相须
  8.1 “筷子”——亚洲食文化研究
   8.1.1 二手资料研究
   8.1.2 目标人群定位
   8.1.3 用户调研
   8.1.4 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
   8.1.5 综合分析
   8.1.6 概念设计
  8.2 “Design for Music”——音乐播放器设计
   8.2.1 基于“巧适事物”的设计程序与思维方法
   8.2.2 “Design for Music”项目介绍
  8.3 设计实践中的思考
   8.3.1 设计知识:外修内炼、按图索骥
   8.3.2 设计程序:认识既有关系、创造全新关系
   8.3.3 设计方法:巧于因借、藏巧于拙
 第9章 结论
  9.1 中国传统金属造物的设计演进逻辑
   9.1.1 中国传统金属造物设计的宏观逻辑
   9.1.2 中国传统金属造物设计的微观动因
  9.2 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的评说
   9.2.1 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的内容阐释
   9.2.2 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的优势
   9.2.3 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的缺陷
  9.3 “巧适事物”的再透视
   9.3.1 再次透视人为“事一物”
   9.3.2 再次透视设计的“关系”
   9.3.3 再次透视设计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图表资料来源

 

电话:020-38042106 传真:020-38042106 E-Mail: service@gd-id.com Copyright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新手指南 | 会员积分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200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59053号联合支持: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互动营销支持:深圳牧星策划设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