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料

设计管理-企业的产品识别设计

http://www.gd-id.com  2009-12-19  分类:图书周刊  1855 次浏览

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新时期的需求,从设计管理的核心事务着手,逐层剖析产品设计中的品牌识别问题。以企业的产品层级体系为体,以设计文化理论体系为用,推演并建立了“1+3+1”的企业产品识别五大体系,由此构成了企业产品识别设计管理的全部事务内容。
导言
本书内容针对当前企业界、设计教育界存在的现实问题,寻根溯源,层层剖析,推演系统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构建了企业中产品识别(PI)设计管理的核心内容体系。 本书大胆质疑现状,历史地发现问题,独特的案例视角,融通目标理论,构建“企业+文化”的设计事务内容的理论体系。

目 录

第一部分 产品设计事务管理内容体系推演
第一章 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现状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企业产品识别设计管理的目标界定
第一节 目标与任务
第二节 从产品设计的本源诉求分析管理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从设计管理到企业产品的识别设计管理
第三章 产品识别设计管理的理论框架推演
第一节 从企业品牌到企业设计文化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形式设计文化的内容推演
第三节 企业产品的品牌实现及其文化内容推演
第四节 企业产品的识别设计管理之理论框架推演

第二部分 产品识别设计事务管理内容基础理论
第四章 如何从工业设计的角度评价产品设计
第一节 产品设计的概念评价
第二节 产品设计的美学评价
第三节 产品设计的人机、材料、工艺、结构、维护、成本评价
第五章 如何从企业的角度评价产品设计
第一节 用态势图来评价企业产品的识别设计定位
第二节 产品设计的企业评价
第三节 产品设计的战略评价
第四节 产品设计的策略评价
第五节 企业产品设计的识别体系评价与案例

第三部分 企业识别设计管理的产品体系构建
第六章 如何描述一个企业
第一节 企业描述的目的、任务、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 如何定义一个企业
第三节 描述企业的基本工具之一——历史坐标图系
第四节 描述企业的基本工具之二——企业的特征形态集合与原型数据库的描述体系
第五节 描述企业的基本工具之三——特征文字描述体系
第七章 企业的产品描述
第一节 企业的产品概念
第二节 产品的分类与创新内容
第三节 企业的产品层级体系构建
第四节 企业的产品树图
第五节 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及其设计与管理应用
第八章 企业产品识别设计的原型体系
第一节 产品形态中的原型现象
第二节 产品设计的原型符号
第三节 从意象到原型的结构转换
第四节 原型的置换与变形——形态修辞
第五节 企业产品识别设计中的原型体系
第六节 把原型作为设计文脉的实现工具
第九章 企业产品识别设计的主题体系
第一节 从产品的设计设想到设计概念
第二节 企业产品的设计主题
第三节 企业产品识别设计的主题体系
第十章 企业产品的识别设计的品牌体系与政策体系
第一节 企业产品品牌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 构建企业产品识别设计的政策层级体系

第四部分 产品设计事务管理内容体系应用
第十一章 企业产品识别设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吉罗通多项目中的原型理念形成解析
第二节 吉罗通多项目中的品牌命名的文化原型和识别战略的关系形成研究
第十二章 设计师队伍的档案与选择
第一节 现状与任务界定
第二节 选择适合企业需要的设计师梯队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设计师档案的创建与选择及案例分析
后记
参考文献

前言
我国企业的工业设计历来就缺乏设计事务及其管理研究,这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在我们为企业所作的产品多停留在单个设计概念的创意和形态的艺术设计上。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1)企业在选择设计方案时,缺少科学的依据和合理的标准,因而多委诸感性的经验。在对经验缺乏信心的情况下,模仿和跟随成为企业最自然的选择。(2)一旦企业无法依循科学的方法和依据对设计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而凭借经验获得的设计又不能显示出较之模仿的优势程度,自然不可能±曾加“额外”且“高价”的设计投入。(3)对全新形态概念的追求不仅使企业很难在产品外观上形成明晰的品牌形象,而且无法不陷入价格战的泥潭。(4)由于设计费用和设计质量责任的缘由,设计人员与企业的矛盾呈现出一种逐渐加剧的趋势。(5)设计队伍不断扩大,但整体水平又长期处于单一概念和纯粹形态的层面,设计队伍中的价格战也在不断升温,众多的设计机构极少能与企业形成长期良性的合作关系。(6) 大企业一方面在不断尝试不同的设计师和机构,另一方面在积极地培养自己的设计力量。而中小企业则不断地尝试不同的设计者,以期获得“摸奖”式的物美价廉的成功设计。企业从价值认同上,也很难和设计师或设计机构形成长期良性的合作关系。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设计评价标准的缺乏。一方面,企业不能为设计者提供合理的设计要求,也因此不可能具备合理的方案评价标准。另一方面,专业的设计师们也不能为企业提供合理的设计与评价标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目前通行的专业理论并不足以产生合理的标准。国内的工业设计,在教育的内容理论上基本延续的还是包豪斯以来现代主义的理论。然而,一个主义的产生总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并负有一种历史使命的。因而它先天就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因为适合于那段特定的时期,所以成为那一时期的设计领域中的最强音。但它绝不会适用于整个历史。设计源于生活,其本质在变、在更新。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大发展,一在于战后重建的资源计划利用,二在于消费满足的相对匮乏,三在于对新的大批量机器生产方式的适应。其内容的本质表现在与传统形式文化彻底决裂。

形式文化中传统的、地域的、民族的特性被国际的、通用的特性所取代。其优缺点是一目了然的。然而技术的进步、生活的富足、生产方式的灵活转变、竞争的层级划分使得设计需求向更加多样化和明确个性化方向发展。后现代以来,现代主义的理论已经逐渐成为众多主义和形式风格中的一分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设计业的有机结合就成为新时期工业设计的主要要求。

寻求易于二者理解的设计理论就成为实现良性交流,设立合理的设计评价标准的重要课题。

其次,是市场对设计的专业集成化需求,无法在高层次的设计策划人才 (如设计经理、设计决策和设计顾问)上获得满足。所谓专业集成化,简而言之,就是在流水线思想指导下,由不同分工(决策、研究、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等)的设计人员组合成高效的设计团队。专业集成化的优点还在于术业专攻、优势互补和逐层培养。

再者,国内缺乏真正贴近市场和企业的研究型设计机构。在欧美,被誉为设计梦工厂的ALESSI有自己的研究中心,将产品设计概念的生发和产品项目的设计管理作为最主要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来培养。国际顶级设计机构 Frog公司宣称能根据企业情况,提供从设计战略到产品项目策划,从产品设计到样品试制后的相关市场研究等一条龙服务。在日本,大企业一边花费大力气打造自己的设计研发队伍,一边花费巨资聘请诸如ALESSI等顶尖力量参与或委托设计。而中小企业则委托专业的、色彩和形态等贴近市场的设计研究机构提供设计依据,参与确立企业产品的设计标准,然后多依靠驻厂设计师进行设计实现,此外聘请优秀的国内外设计人员也是获得好的设计并培养企业设计力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设计管理——企业的产品识别设计》课题的想法始于1995年的广告和教学经历,初定于1998年的研究生学习与实践,成型于2000年的春兰集团工业设计中心的规划撰写。
该书内容针对当前企业界、设计教育界存在的现实问题,寻根溯源,层层剖析,推演系统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构建了企业中产品识别(P1)设计管理的核心内容体系。
关于针对性及其现实意义: 一方面,中国希望成为世界级的制造车间:而另一方面,欧美的知名企业却不断地剥离生产业务,转而专注于研发和管理问题。差距产生的根源不仅在于技术标准的研发能力培育问题,还在于品牌的研发能力培育问题。
然而,现在的企业管理理论对品牌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理论缺陷。缺乏对企业产品消费文化体系的描述和内容研究。在现在的企业文化理论中,关于形式美的描述,只有环境和诸如标识的平面应用内容。关于产品形式设计的却无。
有趣的是,我们购买的,最终还是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个性化的产品,成为构成具有目标消费群文化偏好的生活环境的基本元素。这是企业经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
不幸的是,我们现在热衷的管理理论,其产生和服务的时期却是20世纪 60年代开始的营销时期。时移事易,理论的滞后必然导致现实的滞后。
虽然理论的滞后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是国外的先进企业因为长期经营的历史积淀,有的早在一二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对消费文化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目前能够将设计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来培养的成功者,不过三两家而已。至于摩托罗拉等厂商,也仅仅是在最近几年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
新时期带来的是企业经营中心内容上的偏向,从营销时代的功能满足到新时期的个性偏好满足是一个划时代的迁移,是一次文化的回归。
工业革命导致的是机器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彻底决裂,此后形成的以产品设计为核心任务的工业设计成为远离大众的特殊专业当时的技术正是症结的关键。后现代之前的工业设计发展史,实际上是在技术允许的范围内与传统的生活文化融合和斗争的过程。后现代之后的困惑归根结底是滞后的理论与新需求的矛盾所致。
虽然中国自我定位为世界级的制造车间,但是这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战略目标。国家民族的企业需要发展,需要拉近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踏踏实实从事制造的同时,必须前瞻地进行研究和研发管理的工作。
进行这方面的设计事务理论体系研究,不仅在国内是稀缺的,在国外也是一个极度稀缺的课题。
企业对设计管理的需求已经开始凸显,市场上的设计管理咨询开始显露十余年前策划业的峥嵘。但是由于企业管理理论的惯性研究,目前尚无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在教育界中,设计管理专业十年前就在工业设计专业中开设,近几年一些企业管理专业已经培养到了研究生层次。然而科目开开停停,至今只有几家存留。供需的不平衡,必然导致设计管理专业的发展。国外已经有设立专门管理学院的案例。台湾省也已经成立研究中心。相关的中文著述已经面市数本。
本书的学术价值有三:交代研究的思路、方法,不仅是出于对“渔和鱼 ”的考虑,还在于为研究和学习者提供足以评判或批判的信息资料,此其一。从企业的角度构建了产品识别设计的事务性理论体系,为设计标准的确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此其二。由于研究的时间较短、研究力量薄弱、与设计实践的结合不够,因而在理论的推导中提出了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向,此其三。
至于成书的商业价值或在于大胆质疑现状,历史地发现问题,独特的案例视角,融通目标理论,以及构建的“企业+文化”的设计事务内容的理论体系。

后记


企业产品的识别设计管理是设计管理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笔者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进行研究始于10年前,而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对它的摸索、了解、推导、整理、总结到基本成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近10年的时间。
第一阶段始干1995年。那时开始接触并从事广告策划。因为在广告中必须尽可能地体现企业的市场意图,所以对产品的企业属性有了最为直接的感性认知。企业的产品,五个简单的字群底下,表达的是一种鲜活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根源就是市场竞争,而从长期考虑,则是企业的品牌与形象问题。
这种思想的内涵,活生生地体现在企业的每一个案例中,还原成对消费者的人文诠释,成为企业产品设计文化的最根本的内容。
那时的广告策划对我来说,意味着接到案子后的一系列工作:初步分析、调研、策略分析、媒体计划、草案构思、方案创意、文案撰写、脚本构思。这个过程中还穿插着各种反反复复的讨论与客户沟通。
其中最让人费心的工作,则是从企业提供的产品及其相关数据(有时只是简单的一些技术和性能参数)中寻找并确定合适的传达信息(卖点)。这一工作主要包含两个任务:一是否能够找到满足广告推广规划的足够合适的卖点,二是如何合理而有效地通过规划的媒介传达这些信息点。
因为广告的篇幅或时间是如此的有限,要在短短的数秒或小小的方寸之间留给受众足够的印象是极富技巧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对一个五秒的电视广告来说,过多的信息点导致的往往是极度的负面效果。而过于单一的信息点,有时又不能全面地诉说清楚企业对产品的市场意图,无助于形成完整的产品及品牌形象。因此排列出所有的能体现企业市场意图的产品信息点,根据企业的产品战略对其进行战术性的策略组合,就成为一种繁杂的工作。
这种策略组合取决于企业发展,消费需求、市场竞争和媒介计划四个层面的内容判断。
譬如企业发展,主要考虑其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继承与更新问题。我们知道,产品中包含的继承要素决定于企业经营方针的战略考虑,根源是企业资源的有限性,体现为企业竞争能力的归核化;而更新是竞争的活力源泉,更新的程度与策略体现了企业对消费需求反应的积极程度与策略。
譬如媒介计划,则需要根据企业的产品特性、市场意图结合目标消费群的媒介特点来确定:①需要选择的媒体种类;②需要的媒体组合配备;③需要的广告类型:④需要的广告频率;⑤需要的广告费用预算。
然而,多数接触过的产品并不具备长期规划的战略特性。因为源于不成熟市场的圈钱行为往往忽视的是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急功近利与短视对广告带来的后果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文化滥觞。长期炒作诸如酒文化一类的内容,很快让人觉得沮丧不已。沮丧之余,开始逐渐思考广告的对象——产品的企业规划与设计问题。
笔者于1998年读研,选定企业产品的策划与策略作为研究方向,这是课题形成的第二阶段。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一方面,既然要管理企业的产品设计,就必须对企业的产品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工业设计本科知识结构应该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另一方面,要管理设计,就应该对产品的形式美学有一个深入的认知。不会鉴赏、批评地阅读产品,谈何管理。这样,梳理企业产品的全部内容和学习产品形式的美学评价理应并行不悖的展开。
随后,在企业产品的内容方面,搜罗,比较了国内现存的与产品开发有关的书籍,对产品在企业中的层级结构关系作了系统的梳理。开始从产品体系的层面去理解企业的相关品牌形象和设计文化内容。对与工业设计有关的产品开发、产品战略、产品设想、概念和主题等概念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梳理工作。从产品的生命周期上对其风格、时尚、热潮的可预测性作了理论性的推导。
在2000年撰写的《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与江苏春兰集团共建工业设计与企业战略研究中心的纲要性规划分析<意见征询草案>》中作了十大事务系统的分类列举。分类的依据就在于产品内容在企业中的研发流程,各个事务系统的职能描述希望体现设计在其中的有效转换。当然,这只是将工业设计与产品及其开发系统结合的一个初步想法而已。
在产品的形式美评价方面,一来希望通过对它较为全面的学习深入了解设计文化的具体内容。我们认为企业的设计文化,它应该体现在每一个企业的产品设计上。二来期望寻找一些可供推广的设计评价的标准。
1997年写作的《工业设计的传统文化探源》开始了将文学理论引入产品设计的尝试。1998年的《设计语言(一)——关于主题、文体、基本元素、构件、样式、风格的思考》把设计学看作一门形式语言学,试图借用文学中完备成熟的理论体系来演绎设计体系和设计方法。通过诸多形式案例的类比和演绎,建立了设计的基本元素、构件、样式,风格、类别、课题和写作中字、词、句、段、篇、文体、主题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算是对形式美学的语形学和语意学的综合诠释。随后写作的《设计语言(二)——关于设计中形态修辞的思考》则集中于对文学中语用学的理论引用。从阐释学的角度,在对形态语言三层次划分的基础上,对形态修辞作了两个层面的划分。并在对其中部分具体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中,初窥解析修辞在形态中的妙用。
在这种系统的理论探讨中,我们注意到原型和主题这两个对设计管理来说至关重要的概念。既然可以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对产品形式的原型进行置换与变形,进而实现特定的主题效果。那么对不同形式美的效果及其实现途径作相应的研究就必须是设计管理应当关注的课题。
因此《<体性第二十七>与形式设计司南》从析清风格与形式美的概念,并驳斥形式美无法归纳和预测的观点入手,寻根溯源分析形式的人文内核和它与主题的相互关系,为形式美的基本分类、再度细分和相互融合运用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在此基础上引相对设计理论更加完备和成熟的文学理论《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章《体性第二十七》来类比形式设计的相关理论,试图为形式设计的学习寻找一种卓有成效的和具有整体观照的系统方法。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一来为设计管理中的形容词性的评价、设计风格的差异性甄别提供了完备而有效的理论支撑。二来为设计管理中的产品及其项目的设计规划、任务制定和效果评价提供了科学而系统的形式美学描述的理论框架。
我们可以从中准确地找到将要研发的产品及其所属项目的设计相关定义。简单地说,就是描述该企业需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并探讨可能的实现手法或方法,甚至从中提炼出能够长期存在的设计原型要素、要素组合、设计主题和设计理念等。
随后的《产品形态中的原型现象》,从研究产品形态中的原型现象入手,探究原型研究体系的概貌,从而寻找形态设计控制的技术与方法。通过产品中原型现象的辨析,初步达到了运用原型批评体系分析、预测产品形态设计的目的。并初步证实了原型方法对于公司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而《从古典柱式的形成看样式与文脉的关系——产品形态设计管理的原型技术研究之一》在阐释原型与文脉实现与被实现关系的基础上,从产品线的层级层面,对原型技术在产品形态的设计管理中的运用作了理论上的简单推导。实际上,原型、文脉引入企业产品体系为设计事务的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和操作思路。利用原型数据库和文脉的轨迹曲线来构建企业的相关品牌,规划和评估相关的设计战略问题。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建立和丰富企业的设计文化,才不会让设计文化流于哲学口号的抽象范畴。值得强调的是,体系中文脉概念的重大作用还在于其中包含的时间因素,这使得我们可以将产品的层级结构放到历史坐标上,用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此时,大量的企业产品案例分析就成为必须进行的工作。
从2001年开始,我以ALESSI这一特定的企业为对象开始了近两年的案例跟踪与研究。可以说第三阶段也是前面总结的理论体系的应用与完善过程。
之所以选择ALESSI,是因为它是现在三四家为数不多的视设计管理为其核心竞争能力的成功企业(虽然这一明确的正式提法才出现在约三年之前)。
此外,它的产品种类、数量、规模是如此的庞杂,有助于我们尽可能全面的分析产品在企业中的层级结构及其在设计领域的相关体现;其次,它的设计力量形式、数量、范围是如此众多,有助于我们研究设计人力和设计组织的相关管理:再者,它组织的设计文化活动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这又有助于我们剖析设计资源的可能形式体系和效用。
更重要的是,将ALESSI作为一个整体的案例来研究,是将体系的概念引入案例研究的设想。它的好处是可以从全局的范畴研究企业设计战略层面及其构成层级的诸多问题。在战略层面,我们主要关注的两个问题是: ①公司是如何开始聚焦于设计的管理技巧和设计概念? ②公司是如何发展这种战略目标的? 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案例分析,借鉴和研究设计管理中案例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事实上,在一个拥有合理的战略并能持续发展的企业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单独的案例。就产品案例来说,一个成功的企业,每一个改良产品都有过去和未来,都由其持续性来保证企业形象的一贯性,同时存在于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体系之中。这样一来,以企业为背景,研究该企业中产品及其之间设计要素的可能的存在形式、变化规律就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里,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结构分布逐渐成为我们进行分析的两条根本研究思路。分析一个企业的产品体系的历史变化,我们可以诊断企业的发展动向和战略调整,也可以制定、调整和评价相关的战略内容;分析产品项目的历史变化,结合市场效应,我们可以确定具有发展前景的设计理念和意象;分析产品线的历史变化,我们可以诊断、调整或更新产品线的规模和数量;分析产品的历史变化及其生命周期曲线,我们可以总结匹配市场的产品差异规律,确定产品改良、更新的规模、频率等。运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对产品设计的形式语言体系的各个内容(如原型)进行科学的跟踪分析,从而逐渐了解和控制企业的产品设计内容。显然要完成这样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案例数据分析和长期的跟进研究。
2001年来的论文和大量的案例分析基本上都是由此而展开:《阿莱西及其设计管理(一)——对网页中公司定义的战略性理论分析》、《阿莱西及其设计管理综述(二)——公司设计管理核心地位的历史成因分析》、《阿莱西公司的吉罗通多项目企划分析(一)——公司的设计战略是如何开始形成的》、《阿莱西公司的吉罗通多项目企划分析(二)——品牌命名的文化原型和识别战略的关系形成研究》 第四阶段始于2003年,籍设计管理本科课程的教学,我开始进行本书的梳理和撰写工作。直到2005年才确定了《设计管理——企业产品的识别设计管理》的书名。更多的,我只是把它作为设计管理学科的一个究理性研究方向。而用作本科高年级的学习内容,目的也不过希望能够将产品设计植根于企业的设计品牌与设计文化中,通过分析各种设计要素的变化规律,系统而微地了解产品设计的管理任务、内容、方法与工具问题。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叙述课题成型过程,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大体的思路展现出来,一者希望能和读者进行更好地交流与理解,二者希望专家学者能从最初的思路上为课题的继续研究提供准确的诊断。因为课题的研究还仅仅处于初始阶段,要系统地展开还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寻找和构建一个相关课题的研究团体或机制是课题研究所必需的。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结构本就不是某个专才可以单独完成的,更何况是设计管理这一综合性的学科,不同种类的人才介入,才是课题展开的重要标志。
在研究中,尤有感触的是:几乎书中的每个案例后面都是繁重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有时仅仅为确定一个产品设计的命名含义,就要耗费整晚的时间,浏览数十个网站。而作为主要案例的ALEESI又是意大利的企业,许多的设计师也是意大利人,许多的非英文网站中涉及的内容只能从各种迹象中去推测。更不用说要去原汁原味地了解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原型问题。
但是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每一个结论后面都应该有翔实的案例支撑,这对个人研究来说,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企业中的设计管理研究与开发工作来说,要长期地对企业、竞争者及他们所处的行业做相关专业的长期地跟踪研究,要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积淀来寻找企业产品识别设计的文化原型……这些工作无一不要求我们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形成科学的研究机制。
撰写本书真正目的当在于寻求开展课题的合作机会。
是为记。


作者自我评价:
研究企业文化的视觉化原理和方法,可以在书中找到相应的内容.
深入地了解如何科学的学习设计及其相关事务,了解设计师的本质事务,可以从中寻找答案.
如何建立科学的设计评价标准,用以进行产品和设计人员的甑别管理,可以从中获得切实可行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如何从产品上构建直接面对消费与竞争的企业品牌形象问题,可以从中获得基本的思路、方法和有效的工具。
如何进行企业产品的设计定位,从中可以获得基本的思路、方法和有效的工具

电话:020-38042106 传真:020-38042106 E-Mail: service@gd-id.com Copyright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新手指南 | 会员积分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200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59053号联合支持: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互动营销支持:深圳牧星策划设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