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先生设计思想探析

 2018-09-29 06:56:03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摘 要:探析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先生的设计思想,以深刻理解他在设计教育、设计理论、设计产业三个方面的重要观点。介绍了柳冠中先生的学习工作履历,着重回顾了他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建工业设计专业的简要历程。重点介绍了柳先生独创的三大主干课程,随后结合实例分析了柳冠中先生的“事理学”和“共生美学”两大设计思想及理论,同时阐明了柳冠中先生利用工业设计促进产业结构创新方面的最新观点。探析柳冠中教授的设计思想,既能立足国情把握住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的时代趋势,也能从战略高度丰富当前的设计理论体系,并通过设计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柳冠中;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理论体系;产业结构创新


一、背景

工业设计是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交叉的独立学科,是工业时代的一门新兴专业,系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工业设计的发展最初是以机能设计为主体的阶段,然后逐渐经历了从以技术为主体的产品经济向以造型、商品设计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的转变。[1]而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工业设计正从物质设计过渡到以非物质设计和生活方式创新的阶段。正是在这样的全球大环境背景下,我国政府制定了由制造大国升级成智造强国的经济规划, 由此可见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工业设计对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还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优秀设计人才稀缺,另一方面伴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师资紧缺和教学体系不完备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虽然从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启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刚开始是以图案和工艺美术为主,一直到改革开放,国门重新打开,才真正引进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和教学模式。正是在那样一个急剧变革的阶段,涌现了一大批为设计教育和中国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的能人志士和教育先驱。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著名教育家、理论家、设计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先生。

柳冠中先生早年留德回国后,便着手创办了我国首个工业设计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2]德国先进严谨的设计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柳冠中先生的设计思想,柳先生通过借鉴德国设计教育模式,根据国情和教学体制改革了当时艺术高校教学中诸多教学弊端。他强调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综合能力,要掌握系统的设计程序、合理的设计思维,通过设计去全盘思考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重塑生活方式。同时还倡导通过事理学去革新我国产业结构机制,向全社会普及设计创新意识,推动我国设计教育和产业迈向了一个新台阶,开创了我国工业设计的新时代、新风气、新方向。

二、柳冠中先生简介

图1 柳冠中(1943~)

柳冠中先生(1943~,图1)出生于上海,是我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现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和交流委员会主任,多所高校的名誉教授。他一手创建了我国首个工业设计系,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理论体系,被公认为我国著名的工业设计教育开拓者、设计家和教育家。柳冠中先生从儿时起就酷爱绘画,18岁时柳冠中先生考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潘昌侯、奚小彭等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建筑装饰艺术。[3](P.102)正是在这个学习阶段中,柳冠中先生开始认识到,设计不仅仅是解决外观的装饰问题,而且必须与实际的使用者、使用场所、使用目的相结合,设计要讲究整体。同时每一个设计细节都要有所依据,要能落地,要全面理性系统地思考问题。

从中央工艺美院毕业后,柳冠中先生先后在北京市市政公司(1969年,26岁)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1974年,31岁)工作过。在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毛主席纪念堂的灯具时,他不只是考虑灯具的外观造型,而是系统地研究了灯具生产的工艺以及所需的材料等各方面技术和工艺,这种良好的工作和研究的习惯,为其今后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实践埋下了种子。1978年(35岁),全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恢复以后,柳冠中先生得以重返中央工艺美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80年(37岁)毕业后便留校任教。[3](P.102)1981年(38岁)在西德学术交流委员会(DAAD)奖学金的支持下,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被公派到德国斯图加特设计学院(Merz Akademie)学习工业设计。在海外留学期间,他理清了什么是工业设计的概念,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进一步加深了对工业设计及其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回到国内后,由他和王明旨教授牵头,在多方支持努力下,于1984年(41岁)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成为第一任系主任,直至1999年(56岁)卸任系主任职务,柳冠中先生为这个系的发展不辍耕耘、硕果累累,也为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基础。

在理论方面,柳冠中先生先后提出过“事理学”“共生美学”“生活方式说”等一系列著名的设计理论,从此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理论体系,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还为众多高校和企业培养了一批批工业设计教学和实践的中坚力量,对当前我国的设计推动产业结构的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柳冠中先生工业设计思想探析

在柳冠中先生看来,工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横向专业,是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在教学中必须把形式、技巧的训练和设计方法、设计思维整合起来。既要由技入道,也要由理入道。让学生在夯实基础同时能够掌握系统的设计程序和科学的设计思维方法,从而能通过设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由柳冠中先生独创的设计理论体系,一路贯穿于他的整体教学之中,实践联系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他倡导设计思维应从“造物”转变到“谋事”,强调融合辩证的“共生美学”观,[4]柳冠中先生把设计方法论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由于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特殊时期,柳冠中先生意识到我们的企业创新机制还有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建立符合国情的企业创新机制。通过高校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设计人才和设计观念,大力发展创新设计,才能解决我国当前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也能从根本上对产业结构的创新起到帮助和引领作用。

1、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我国,早期设计教学往往被禁锢在装饰和图案的窠臼之中,形式美被看成是设计教学要实现的最终目的,设计等同于装饰的观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据着高校专业教学的制高点。以往的设计基础通常都是照搬美术基础课程,单一地强调形式表现。而在柳冠中先生构建的教学体系里,工业设计范畴不存在纯粹形式上的美,设计的形式美必须与材料的性价比、结构的合理性、产品的功能要求、使用的不同情境等实际需求形成一个纵横连贯的整体。依据这样的思想,柳冠中先生将“综合造型基础”、“设计程序”以及“设计思维方法”作为教学体系的三大主干课程,并亲自承担了《综合造型基础》、《系统设计及方法》和《设计思维方法》三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把“事理学”“共生美学”等多种设计方法论贯穿于这三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作为三门课程的核心指导思想,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和创新思维能力。

柳冠中先生在制定《综合造型基础》课程时,不单纯只是强调学生的画图能力,他历来认为造型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求学生能够把图纸上的概念变成现实,从而达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题设计中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结合跨学科的思维来系统地考量设计,并且能够有理有据地讲解好自己的设计作品。这样一来既能让学生学习标准化生产中制作工艺的具体运用,也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效果。除了《综合造型基础》课程,另一门课程《系统设计及方法》也非常具有开拓性。所谓“系统设计方法”,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设计程序掌握设计方法。柳冠中先生认为设计不是一时的灵光乍现,而是要掌握合理的设计程序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设计不同产品的情况和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会发生变化,但是设计与人、市场、社会化大生产的关系是不变的,其背后必然具备一定的共性。所以在充分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亲身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对设计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程序,一旦在某一类课题中掌握了系统的设计程序方法,那么就能在其他的设计创造活动中一通百通。而在实践中注入理论先导,将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综合造型基础的核心则是该门课的关键所在。“设计思维方法”要培养的是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强化学生的抽象概括、归纳和联想的能力。不仅仅只是从设计物入手,而是能够挖掘物背后的本质,摒弃形式上浅薄的模仿,转换思维,动态地去设计产品,把原本的设计物转变成创造新的生活和使用方式。围绕以上三门主干课程,中央工艺美院工业设计系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体系,并成为当时国内众多高校开展相关设计专业的教学典范之一。

2、工业设计理论体系的奠定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设计伴随着社会政治结构、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在西方石油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后,设计业界开始认识到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才是设计的最高宗旨。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柳冠中先生站在我国学术研究的前沿,先后提出了“事理学”、“共生美学”、“生活方式说”、“系统论”等设计理论,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的理论体系。

柳冠中先生认为“事理学”所倡导的从“造物”到“谋事”的观念,正是知识经济社会最适用的设计方法论,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对工业化大生产的修正。[5]设计的终端不再是对“物”的占有,而是对“事”的理解。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气候环境、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的差异,设计需要应对的情况相对复杂。在设计过程中,只是解决功能和形式问题无法满足我国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设计师必须要深入考虑产品所针对对象的外部因素,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设计需求就会同步变化。“事理学”就是要探讨外部因素的方法论,所有的外部因素是设计抉择的前提,要在特定条件下去考虑和开展设计。设计产品时,只有先把周边的“事”弄清楚了,评价体系才能清楚,之后在设计中才能合理地选择技术、工艺、材料,来创造一个新的人为事物。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活动。

所以本土设计师要研究自身特定的区域环境特点,以目标用户为中心,了解本土环境下真正的设计需求。柳冠中先生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业设计不再是机器时代的唯一法宝,也不是为了迎合消费市场流行一时的潮流样式,而是帮助人类更合理高效地在信息时代生存的方法论。它的使命是抓住人类“生活需求”这个原动力,去发现、分析、归纳、判断、解决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不同环境下的人群。例如在柳冠中先生设计的《飞向未来——候机与组合飞机概念设计》中,该方案设想在乘客去机场途中就能把登机手续在特制的内舱中完成,之后只需将内舱推入飞机机身内合闸即可,省掉了候机的程序,大大得简化了登机流程。[6] 这就是一个基于事理学原理的经典设计案例,并开发了具有中国自己知识产权的客机设计。

除此之外,“共生美学”观也是柳冠中先生的另一个重要的设计理论。“共生美学”观是辩证、革新的观念,它超越了单一美学观的局限性,用于继承传统、创新未来、融合民族的与外来文化、以及各种流派的观念。人类在不同文明发展阶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观念都不尽相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人们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的要求永远不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基础的差异自然导向不同的哲学观念,以追求更高水平的社会发展。而在全球一体化,各民族各种文化大融合的环境下,共生美学观恰好符合时代精神。它视世间万物都具有多重性,各种因素互为补充,又在矛盾与统一中并存。在设计创新中融入“共生美学”观可达到全新的、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所以设计师必须打破旧的观念禁锢,在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也正是因为柳冠中先生在观念上不断地探索、突破,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才能有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方针。

图2 飞机内舱与机身分离

图3 飞机内舱与机身合闸

3、工业设计产业结构的创新
全球化的到来,让世界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这条产业链上始终只能充当廉价劳动力的角色,作为制造大国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着商品,却缺乏自己的品牌和创研能力,山寨和知识产权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柳冠中先生认为当务之急是必须利用工业设计来进行产业结构的创新,在全球化这条产业链上重新寻找属于中国的定位。因为工业设计作为一种创新手段不仅仅能够为人类带来新技术和新方法,也能实现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业设计一直发挥着改善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作用,成为了推动社会科技、经济、文化、教育创新的引擎之一,所以工业设计是当前产业结构创新的核心竞争手段之一。

柳冠中先生带领团队对企业创新做了大量研究,他通过调研发达国家企业创新机制得出设计创新往往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主要是指企业决策、企业实施流程和企业管理机制,而外因则是由政府主导的对市场、企业、研究机构的相关支撑政策。具体而言,在内部层面,企业应该研究市场的潜在需求,关注新技术、国际趋势和政策的变化。而在外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产业振兴政策,首先需要在政府内设置专门的设计管理部门,宏观调控区域内的企业创新机制,做到落实政策、及时跟进企业情况、确保企业创新活动稳定持续地维持下去。建立相关的行会组织实现企业间的互帮互助,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同时,通过举办相关的设计科普活动,面向社会普及设计相关知识,提高民众的设计意识。柳冠中先生认为只有通过联合政府、研究机构、企业,才能形成一个能够不断孵化创新力量的平台和一个可以自己造血的良性循环,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型产业链。同时,设计创新机制必须因地制宜,没有任何一种机制是万能的,因此要对不同区域和行业的企业进行精准定位,根据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式和特定阶段,灵活调整设计创新机制。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制造业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增长,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所以利用设计增强创新能力是企业的不二选择,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设计创新既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也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四、结语

柳冠中先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专业,制定了科学且符合国情的教学体系,他创立的《综合造型基础》、《系统设计及方法》和《设计思维方法》三门课程,创造了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特色模式。他创立的“事理学”、“共生美学”、“生活方式说”、“系统论”等设计理论,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的理论体系。柳冠中先生作为我国引进现代工业设计教学的领路人,为工业设计领域的开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名设计教育者、践行者,尤其是享誉盛名的设计家,敢于打破传统将设计等同于装饰的观念,重新构建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在促进我国设计教育完成质的飞跃的同时,也奠定了他作为工业设计教育引路人的地位。并且通过不断地探索、思考,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学的设计理论体系,为我国工业设计教学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柳冠中先生所构建的中央工艺美院工业设计教学体系成为了我国设计教育培养的源头,为我国的设计科研以及实践活动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储备人才。其以“事理学”和“共生美学”等方法论为主导的工业设计理论,从本质上抓住了全球化时代的多元发展、求同存异的观念需求,成为了我国设计教学和实践开展的指路明灯。同时柳冠中先生对我国产业结构创新做了广泛而深入地调研工作,给与了企业创新力量的理论支持,在全球化这条产业链上重新寻找属于中国的定位。总之,无论是柳冠中先生的教学体系、理论方法还是对产业结构创新的思考,都对当下和未来的中国工业设计具有重大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卫民.工业设计——中国展望[J].艺术.生活,2003,(3):34.
[2]楚小庆.设计与人类以及当代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访谈录[J].艺术百家,2011,(06):96.
[3]杨斌.走“实事求是”的设计道路–柳冠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历程[J].美术观察,2005,(10):102
[4]柳冠中.从“造物”到“谋事”–工业设计思维方式的转变[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
[5]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序一.
[6]梁梅.工业设计是一个横向专业——柳冠中访谈[J].美术观察,2007,(4):38.

图片出处
图片均来源于: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


作者
彭江琳1 吴 卫2
(湖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12)
简介
1、彭江琳(1991~),女,湖南株洲人,2013年毕业于沈阳化工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系,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7级研究生,主修视觉传达设计。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左家垅西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旁新棠村小区,410006。TEL:15096343376。
2、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现为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委员、湖南省设协设计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主要从事传统艺术符号和高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


文章已发表于《湖南包装》杂志2018年04期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