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中国制造的两种“表”情

 2011-04-08 10:38:28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前者,当然是前者!”

  面对“向往精细化的家庭作坊,还是集团化的企业运作”的问题,廊桥表业创始人、总经理米长虹毫不犹豫的做出选择。

  此时,橱窗外闪过一个手持相机的外籍人士。米长虹得意的对记者笑道:“你看,老外也来抄款式。”

  多年OEM(贴牌生产)后,2009年巴塞尔参展回去,廊桥终于杀入自主品牌市场。“我本身是设计师,但我的设计比较新颖,做贴牌时客户不喜欢,所以我开始尝试一些自己的品牌。”米长虹说。但两年来,廊桥始终在用OEM的利润,“养”着其自主品牌拓展。

  与廊桥殊途不同归的,是飞亚达的品牌路径。自1987年成立初,飞亚达便选择了自主品牌。然而,自2001年巴塞尔参展起,飞亚达仍尝试过3年左右的OEM。随后放弃。“我们做OEM,是为了了解海外卖家的需要,让设计更贴近客户需要。”飞亚达总裁徐东升这样告诉本报记者。

  上述两家中国手表商,既是2011巴塞尔展中国参展商中,仅有的两家自主品牌;亦是仅有的两家离开“6号馆”、分别入驻1、2号馆的。其不同路径之选,对中国手表商颇有参照价值。

  廊桥:只为自我“表”达

  在中国参展商跻身一、二号展厅的代表中,廊桥是以做OEM业务来“养”自主品牌的代表。

  相较于中国媒体镜头中“因跻身1号馆而万众瞩目”的飞亚达,廊桥表业今年入驻2号馆的新闻,显得低调得多。

  在2号馆底楼一处角落,廊桥表业的门牌并不显眼。十多平米的门面,稍不留意便很容易走过。但与6号馆相差甚多的人流量,仍让此展台颇具人气。采访中,四五群客户前来洽谈,亦有不少看展者在橱窗前驻留观看。

  3月29日,钟表展的《每日新闻速递》中,廊桥表业的一款手表登上了介绍。

  这块手表的表壳,用整块汉白玉手工雕刻而成,表盘饰有手工雕刻的18k金,与国际大牌的主流款式相差甚远,乍看去倒有些像塑胶制品。

  但不少看展者对此颇为好奇,不停有人在此表前驻足。

  “哈哈,他们买不起,得一百万以上。”米长虹告诉记者,这表只生产了一只,正在联系香港某拍卖行,以拍卖方式出售。

  而米长虹手腕上戴着的一只新品,同样为廊桥自主品牌出品,定价超过百万,限量八只。这种看似“不够市场”的方式,正是米长虹这个手表热爱者的市场选择。

  他告诉记者,廊桥做贴牌多年来,作为设计师,一直有一些设计冲动。“但OEM客人一般不喜欢,因为我的设计都比较前卫,他们要的是批量化产品。”米长虹说。

  其实,手表业做OEM的利润率不算很低,在这个行业,越是市场价高端产品,利润率越高,中国贴牌厂商,毛利率最高能到30%-40%,一般也能达到10%-15%。

  这让中国手表厂商生存得很好,多数企业并没有做自主品牌的迫切需求。

  不过,自动化专业毕业的米长虹,入行前在国企任电脑工程师,进入手表行业很大程度来自其对手表历史的热爱。这也是他决定创造自主品牌的原因之一。

 

(资料配图)

 

  贴牌生产,对企业研发颇多限制。从1997至2009年的12年间,廊桥还没出品过一块自己研发机芯的手表。那些市场价几百到近万美元不等的“廊桥出品”,内装的均为瑞士机芯。

  “这种价位,客人会有品质要求。他们对中国机芯,没有信心。”米长虹说。

 

 

  这两年,廊桥陆续招聘了十三四个研发人员,及五六个手工制表工,开始使用自己机芯、生产自己设计的品牌手表。

  但作为市场新入者,廊桥的推广并不容易,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市场困难时,做新牌子对谁都很难。”谈起这次“流产”,米长虹反复感慨。致使代理不成的原因还有好几条,例如代理商提出的代理折扣过低、双方对零售价格的分歧,和廊桥不愿将代理权交给过于“年轻化”的代理商等。

  这使得廊桥这样的市场新入者,在自主品牌领域还谈不上盈利,只能用OEM的利润贴补对自主品牌上的投入。

  但令米长虹欣慰的是,廊桥的品牌推广开始有了起色。此次巴塞尔表展,一位美国代理商与廊桥谈定了代理框架,包括价格体系、品牌展示等,如无意外,3月30日将会签订廊桥在美国的总代理。

  “不过,我不想把品牌做成大企业,大企业出不了真正的好产品。我希望能像欧洲家族作坊一样,做一些真正的艺术品,表达我对手表历史的理解。”米长虹说。

  飞亚达:商业态度

  相比廊桥,飞亚达显然是“创建自主品牌”更为坚定的拥护者。即使是短短几年的OEM史,那也是“为了了解海外市场”。

 

(资料配图)

 

  相较于廊桥产品有些“自我”的表达和创造,飞亚达更多是从商业角度考量企业发展。

  “徐先生也是学技术出身吗?”记者曾问过一位飞亚达高管。

  “不,他是管理科,经营型人才。”对方回答。

  这个来自下属的定位,在与飞亚达总裁徐东升的交流中,体现得很明显。“3C+P”这类管理词汇,在其话语中反复出现。

  作为首个进入巴塞尔钟表展“国际馆”的中国品牌,飞亚达今年显得很受瞩目。

  对于钟表商,从以接单业务为主的6号馆,进入品牌展示为主的1号馆,基本也标志着企业发展阶段的转换。

  1987年成立时,飞亚达便以自主品牌为主。但2001年到巴塞尔参展时,一些海外买家的代工订单,也曾让飞亚达动心,开始进行一些OEM的业务。2003年,徐东升到飞亚达上任总裁。随后,他给飞亚达高管开了一次会,重新确认了自主品牌路线。

  “后来继续做了一年OEM,是为了了解海外买家的喜好,了解海外市场的消费习惯。到2005年,我们就彻底放弃代工业务了。”徐东升说。

  “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围绕品牌价值,无论是产品、价格体系、渠道体系,还是沟通。”徐东升说。为了实现“国际品牌”定位,进入欧美市场,飞亚达在这块投入很大。

  “手表行业的精髓,都要依靠人的提升。”徐东升说,每年,飞亚达要派管理、设计、市场策划等人员,约50-70人,前往欧洲各展会、企业参观。仅这部分花费,就每年一千万。

  “我喜欢欧洲老牌企业那种态度,对细节讲究的无以复加,对品质的讲究,自然令产品价位提升、品牌提升,不过这一切,我们都建立在对顾客的研究上。”徐东升说。

  徐东升向记者透露,飞亚达会考虑多品牌,甚至海外收购品牌的战略。“现在中国经济大势很好,飞亚达既然已经上市,又得以进入国际馆展示自己,当然希望借着大势去寻找并抓住一些机会。”他说。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