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上海世博会:设计觉醒的灵光

 2010-10-29 10:11:45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日参观人数突破100万……

  累计参观人数突破7000万……

  上海世博会,犹如一部美轮美奂的中国大片,即将落幕。

 

中国馆

 

  大片进入尾声,但空间与观念的变化仍将不间断地发生于我们的国家、生活和人民。如何延续和发挥文化的后世博效应,取决于我们自我挑战的愿望有多么旺盛。且从这场创意工程兼文化盛筵中,打开设计一扇窗,去体会捕捉。 

 

  设计在行动

  “设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发展不仅要靠学校教学方式的改变,还要依托一个国家和地方的物质生产力发展,中国的设计已经在行动,已经明白打动人心的设计就是人心本身。”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王昀

 

  从上海世博会实战归来的中国美院设计师们日程表都是满满当当,项目一个接一个。从杭州、宁波等城市地铁的设计,到海岛小城创意园区的构建,他们觉得自己的舞台一下子宽阔了。

  韩绪就是如此。他有两个身份,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系系主任,同时又是“形而上”设计顾问的合伙人。一个偏重理论,一个注重实践,这样的工作、生活节奏,他曾经很满足。

  “对于我来说,不是时间告诉我世博会快结束了,要有所创新了,而是上海这几个月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醒了我。”韩绪的节奏变了,变得更为紧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理念到今天已变成现实,你看看现在的上海,最大的改变就在城市的空间细节,杭州也该这样走。”

  设计人步调的加快,让改变开始缓缓地流动在这个城市的血管中。行驶在杭州今天的道路上,我们会发现出行变得更为便利,原因就在那些悬在头顶上整齐划一的道路指示牌。我们从韩绪那里了解到了它的特色:在墨绿的底色上,用白色勾出边框,符合杭州“润、绿”的特色;道路名称采用统一的黑体,路名的英文大小为汉字的一半,简洁明快;岔路的左右道路名称上,不仅标记上了两边的门牌号,还写上了各自能达到的最终方向,许多不认路的朋友感到路更好走了。

  这些清晰、大方的路牌设计,都源于韩绪和他的团队。他们如同蜜蜂一样不断于杭州、上海往返,汲取灵感并实践着,将采到的花粉又散播到杭州的每一个角落中去。重新设计杭州的交通信息系统则成为他们的试验田。韩绪翻动着他桌案上那一本本设计草案,我们的思绪也逐渐飘远,仿佛看到了他们几个月来行走在主干道和隧道、西湖周边和高架上调研的忙碌身影。

  “不光这样,就是一个路牌的绿色,我们前后就花了1年时间反复论证,最后才定下来,这种绿色能保证无论天气条件,无论汽车是打远光还是近光,牌面都不会产生晕光,影响司机的视觉。”翻开韩绪放在书架上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各条路段的特征,还写下每一块路牌的颜色、字体、路名等信息,他对路牌改进的想法也标注其上。

  出行的愉悦感,正悄悄降临杭州。我们跟随着韩绪来到湖滨一带,看到以往的人行横道线也有了改变。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人行横道线的右侧都整齐地向上方突出尖角,不再以直线示人。站在马路的一边看去,每一跟线条上突起的尖角组成了一个箭头形状,指向马路对面。“线条形状的改变,会提醒人们过斑马线时要靠右走,不去挡对面行人的路,这样大家过马路更安全快捷。”韩绪领着我们走了一次,路没变,心情却变了。

  此外,道路警示牌、交通诱导屏、绿化带倒头、树池盖等等也在逐步改变。“以往的路牌安置位子混乱,数量多又不统一,还都像冰葫芦似的,毫无美感可言,不过,杭州的道路在现在和将来都会与众不同。”韩绪对于杭州这个城市的未来颇具信心。

  正因为世博,杭州的城市空间正接受着一场设计的洗礼。蜕变,并将产生美。

 

浙江馆

 

浙江馆中的龙泉青瓷

 

  多向度学习

  “世博是全球设计理念比拼的大擂台,它让中国庙会式的展会相形见绌,中国设计人看到了差距,在迎头赶上。”

  ——浙江馆总设计师杨奇瑞

 

  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观察世界,观察人类,观察文化。

  这也是设计师杨奇瑞对于上海世博会最深切的感受,他觉得世博会更是一场谦虚的文化观察和学习,且变得更加多向度。

  在这里,我们欣赏文化的多样。英国馆的新锐,沙特馆的宏大,越南馆的小巧,各具创意;意大利斯卡拉爱乐乐团的交响乐,美丽萨摩亚少女的“湿婆舞”,所罗门群岛的排箫演奏,多姿多彩;梵高的《阿尔的舞厅》,墨西哥的“羽蛇神艾卡特”石碑,捷克的“幸运”青铜浮雕,精彩纷呈。

  在这里,我们倾听城市的智慧。关于城市的一些质疑、思考和构想,得到了释放和解答。在一个个生动案例中,城市的河流可以被填埋,也可以重新再开掘,城市的房屋可以摆脱对传统电能的依赖,就连城市的垃圾也可以做到不落地。

  在这里,我们收获平等的互融。进入意大利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个大大的“福”字;芬兰馆形如“冰壶”,中文名字来自于中国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波兰馆的镂空外墙,融入了中国的剪纸元素……文化的融合在不经意间就触动了人心。

  而有了正确的观察,才能获得反思的能力。杨奇瑞告诉我们,“反思”与“创想”是直接关联的,这是改变视点的源头,我们平时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无论再怎样努力地奔跑,我们的脚也不可能离开地面。只有在观察和反思之间,在思考对比的过程中,灵感往往就诞生了。

  世博之后,我们在中国美院工业设计系的课程表上已经看到了多向度学习的新鲜实践,看到了许多从没有听说过的课程。比如服务设计、体验设计、交互设计……每一门课程都显出与以往教学的不同。

  “我们的教学一直停留在造物本身,但是世博告诉我们,设计的本质是如何说故事。”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王昀对我们说,“设计要学会跨界,不要再单纯地闭门造车,这是后世博时代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感谢世博,它让我们的设计教学方式开关终于拨到了ON上。现在设计系的学生已经逐渐明白,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并不是靠一个人、一种手法、一种思想就能完成的。就像一幢楼的诞生,并不是建筑队伍按照图纸施工就可以完成,这其中包括了水、电、排污等生活系统的规划和处理,让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享受到生活,这才是设计真正的意义所在。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