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引领行业 广东工业设计城打造“黄埔军校”

 2010-09-15 09:28:29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十五年前,企业靠价格竞争,今天靠质量竞争,明天将靠设计竞争。”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博特·海斯当年的断言如今今已经成为现实。从英国到美国,从日本到韩国,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设计是提升改造制造业的“利器””。当“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上升到国家层面时,工业设计就被赋予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行业使命,注定要迎来一个厚积薄发的春天。

 

 

 

  广东工业设计城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规划面积最大的工业设计创意产业集群基地。

 

  一年多前,作为拥有数千亿工业产值的制造业强区,顺德本土只有为数不多的设计企业。一年多之后,基于制造业的强大需求,加上政府的助力,顺德已成为广东最大的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区域之一,形成“一个国家基地、三大主体园园区”的集群格局。其中,位于顺德北滘的省区共建广东工业设计城发展引人瞩目。该设计城在短短一年多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园及城,引进国内外各类类工业设计企业50多家,聚集设计师500多人,入园企业研发设计产品1000多件,撬动制造业工业产值达100多亿元。为此,笔者深入广东工业设计城了解其中正在上演的生动实践,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向读者展示设计如何改变产产业,如何引领未来。

 

顺德嘉兰图致力于将产业链前移

 

  让高端设计从海外回归国内

  一年多前,它在家电制造业的工业设计上还是一片空白。当它进驻广东工业设计城时,它并不知道未来的市场会有多大。然而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凭借着优秀的设计能力,它已经迅速成长为专业的家电行业的高端工业设计服务供应商,它就是顺德嘉兰图设计有限公司(下称“嘉兰图”)。过去一年,它成功“征服”了美的、格兰仕等家电巨头,并开始改变高端设计服务需求长期外包给海外机构的局面,这种改变甚至有望改写顺德制造长期“两头在外”的模式。

  高端设计服务长期外包海外机构

  从深圳到顺德北滘,陈健已经迅速适应了小城的生活,他现在是嘉兰图总经理。为了摸清楚顺德的情况,嘉兰图在进驻广东工业设计城之后的半年内都没有怎么做生意,而是将精力放在市场调研上,了解顺德本土设计公司和设计师的生存状态以及顺德本土企业对设计的需求和认知。

  调研之后,陈健惊讶地发现,顺德本土企业并非没有设计的需求,其对高端设计的需求非常旺盛。以家电巨头美的集团为例,他的高端设计服务全部委托给海外设计机构去执行,剩下的低端改良型设计如改面板等业务,则委托本地和周边的设计公司执行。“这其中的价值相差非常大,差距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倍,如一个低端设计可能只需八千或一万元,而一个海外高端设计,需要的费用可能达五六十万元之多。”陈健说。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把广东工业设计城当作了创业的热土。

 

  击败韩国设计公司

  这种市场状况让嘉兰图看到了机会的所在,那就是争夺高端设计资源。一个偶然机会终于让嘉兰图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去年底,美的集团旗下的一个产品公司需要做一系列的新产品,刚开始委托韩国一家设计公司进行设计,该设计公司一直是美的稳定的设计服务供应商,与美的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受制于种种约束和限制,这个项目在韩国执行的时间比较长,而新产品又赶着时间上市,两者产生了矛盾。”和美的产品负责人的一次偶然交谈让陈健意识到机会来了。“不如让我们帮你做一做?”美的该产品的负责人对此将信将疑,但为保险起见,他还是答应了让嘉兰图和韩国设计公司执行同一个项目。甚至在执行之前,该负责人还这样“安慰”陈健:“如果嘉兰图做出来的东西不行,那么还是由韩国设计公司把高端设计先做出来,后面的衍生产品再交由嘉兰图设计。”

  陈健清晰地记得,当他启动该项目时,韩国设计公司已经开始了半个多月,但最后嘉兰图提案的时间却比韩国公司还早了一天。提案当天,美的负责该产品的销售、策划、结构、工艺以及生产的所有部门负责人都悉数到齐,在对比两个方案之后,他们决定将系列的12款产品设计全部交由嘉兰图来完成。“这让合作此项目的韩国设计公司非常费解,该公司负责人为此还专程飞来美的求证。没有想到中国的设计公司也能做出这种水平的东西,一点也不逊于海外的设计机构,这也给了美的很大信心。”陈健说。

  从去年8月与美的达成第一个单开始,嘉兰图已经和美的的14个产品公司达成合作,项目数量多达五六十个。与此同时,嘉兰图也与格兰仕、格力、万和、万家乐、海信、海尔等知名家电制造企业进行合作,合作的层次也从单纯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延伸至产品企划、产品线规划以及产品形象规划等方面。

 

 

 

A-ONE创新设计学研中心研究传统生活方式

 

  打造国内工业设计“黄埔军校”

  工业设计的江湖里,石振宇曾设计过中国第一台家用冰箱的外形和内胆,他联合四大美院创建的A-ONE创新设计学研中心逐渐被认为圈内“黄埔军校”。这位国内工业设计的“老大”与北滘联系起来的是,国内家电最初都是由西方引进,其背后是西方生活方式。而落户北滘的A-ONE创新设计学研中心做的工作是研究属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家电,通过这种基础性的研究,顺德将是国内家电产业“中国化”变革的策源地。

  意大利海归恋上北滘

  早在16年前,在高校拿着教鞭的石振宇就成立了A-ONE工作室,落户在北京有名的798艺术区。与很多在外型设计的泥淖里挣扎的设计公司相比,A-ONE的工业设计旗帜鲜明指向有技术专利的产品研发。

  基于此理念,2006年在A-ONE工作室基础上,石振宇就联合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等四所国内顶级艺术院校,成立A-ONE创新设计学研中心。

 

即便有最新的电脑软件,传统的美术临摩依然是好创意的基础。

 

  “A-ONE创新设计学研中心最终目标是成为纯粹的工业设计研究中心,设计研究不要看甲方吃饭,未来将通过自行研发新产品,然后将成果转让给市场。”石振宇说,这也让业内人士把这里当成向往的“黄埔军校”。

  “今年学研中心都吸引到从意大利多莫斯设计学院毕业的海归。”石振宇说,本来在北京、上海已经有好几所大学向这所顶级设计学院毕业海归抛出“橄榄枝”,但他却选择来到北滘。除了这意大利海归,落户北滘的A-ONE创新设计学研中心也吸引了来自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的毕业生。

  尽管如此,石振宇还是说“任务太多,人手不够”。目前石振宇手头有四五项科研项目,A-ONE创新设计学研中心在北滘的团队超过20多人,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美院的学生以及其导师,石振宇也有一半时间在北滘。

  家电“中国化”之路

  “欧洲生活方式也带来了,而且现在越来越西方。”石振宇“愤愤不平”,目前市面上的白色家电最初都引进自西方,这意味着引进了西方的生活方式,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却在里面很难找到痕迹。

  “研磨道”就正是石振宇他们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其实就是他一直想解决的豆浆问题。中国传统的豆浆都是通过石磨磨出来的,而现在市面上的琳琅满目的豆浆机充其量就是把豆子打成粉,这样做出来的“豆浆”失去了豆浆本来的味道。

  “简单的豆浆机问题其实就是中国饮食方式的家电化问题。”石振宇表示。他透露这可能是A-ONE创新设计学研中心在北滘的第一个产品,到时候市民使用A—ONE产品不仅可以喝到纯正的豆浆,还可以用来制造豆腐、陈村粉等地道的中国食品。

  这就是石振宇追求的体现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家电产品,他想颠覆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白色家电产品格局,让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饮食方式在家电产品得到延续,这将改变整个产业格局。

 

粤港产业创新设计中心以工业设计“孵化”新产业

 

  挖掘粤港融合新需求

  在广东工业设计城落户之后,李德志就在香港与北滘之间来回奔波。他是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副院长,一直致力于提供以设计为主导的产品企划方案,帮助企业寻求创新、扩充客源、提高盈利并逐渐转型。去年,他就与北滘镇政府签约共同组建粤港产业创新设计中心,该中心致力于深度挖掘粤港融合所产生的新需求,并通过工业设计和孵化机制将其转换成为新产业,目前已经正与一些家电公司开展项目合作。

  研究未来3—5年的粤港需求

  “今天的竞争要求企业一定要做大,而要做大就一定要知道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李德志说。但是在现实中,生产企业每天都要面对和处理多个生产问题,关注当下的生产经营状况,难有资源去思考新的问题,也不知道找谁去做。“这就是我们中心扮演的一个重要功能,调研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中,粤港融合成为研究的主要题目。李德志认为,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粤港融合进程会加速,比如现在流行的一小时生活圈,在旅游、交通、酒店服务等很多方面就会产生很多新的需求。这些新需求可能短期内未必看得到,但它们就是设计师发挥的空间,设计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形成新的商机。

  “粤港中心就是其中一个要牵头或者在一个更高层面的领域去调研这些商机,令设计公司有设计可做,让厂家有新设计可生产。”李德志说,“设计中心并不立足于接设计订单,而是进行更高层面的策略研究。”

  “孵化”机制降低新产品投资风险

  然而,对于一个新产业和新产品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要降低运行的风险。按照原先的运作模式,一般的中小企业都是接受设计公司的订单,设计新产品,然后做模具、生产、进行市场推广,最后向市场售卖。“这个过程的风险是很大的,因为设计需要成本,生产也需要成本,但在市场中是否能够卖得好则是未知的。”李德志说。

 

一份设计手稿在未来可能就会演变成为一个新产品或新产业。

 

  以手表制造为例,按照传统的开发流程,可能是先让工程师做成某种厚度的手表,然后让设计师去包装。如今这一切都变了,开发流程变成了工程师、设计师、营销人员同步进行的“头脑风暴”。首先需从人的需求出发,设计师通过研究发现当下的时尚手表需要更薄一些,然后请工程师去思考如何把手表变薄,此时营销人员可能会反馈市场的销售情况,多方面结合之后形成新的产品,而非由设计人员或者工程师单独来决定。

  当新设计形成之后,该中心建设一系列的体验设施,邀请消费者以及生产厂家进行体验,给出反馈意见然后再进行改良。“生产厂家可能会告诉你,这件设计的某个零件还可以修改,进一步降低成本。”李德志表示。该中心还将借助其在香港形成的国际网络,为国内生产厂家和国外的品牌销售公司“牵线搭桥”。“这种模式下取得合作的机会,可令到外国的科技融入到内地公司的产品中来,继而相互合作推向外国市场,或者合作推广国内市场。”李德志说。

 

 

 

综述:全球引“智”升级“顺德制造”广东工业设计城探路传统产业转型

 

  顺德区北滘镇有一条工业大道。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孕育了美的等一批知名制造企业。如今,她延伸的方向则坐落着一座城———广东工业设计城。这一切的变化缘起于去年9月,当时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与顺德区政府签订了《省区共建广东工业设计城合作协议》,广东工业设计城就此挂牌。而此前,这里已经是国家工业设计(顺德)基地,成为颇有名气的工业设计园。作为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型一个重要抓手,目前该城已经聚集来自香港、深圳、广州等地的国内外各类工业设计企业50多家,设计师500多人。通过设计,当地制造企业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条末端的现实正悄然发生变化。

  “广东制造”转型中的“顺德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中国,通过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成功切入全球价值链,承担其中的加工组装环节,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代工制造平台,造就了高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庞大的制造业存量成为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地处珠三角西岸的顺德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从顺德北滘镇沿着105国道向容桂方向前行,美的、格兰仕、科龙3家中国家电巨头依次排开。围绕着这些产销达数百亿元的企业,105国道顺德段云集着几千家家电生产企业,也因此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家电产业带。而这只是顺德制造的一个缩影。从“两家一花”到打造“八大金刚”,顺德制造享誉全国,工业产值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亿元上升到近4000亿元。

  然而,就是这样巨大的产值依然无法摆脱处于全球产业链最底端的“命运”,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人民币汇率升值,顺德作为珠三角发达地区的要素禀赋优势已经消失殆尽,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以要素为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开始碰到了“天花板”。作为中国家电制造业重镇,顺德北滘镇过去经济增长一直依赖“政府给土地、企业扩项目”的模式,慢慢地却发现可用的土地已经接近饱和,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顺德制造业的不足跟广东一样,以原材料生产和加工组装为主,知识含量少,附加价值较低,利润较薄,离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先进制造业’有一定的距离。”著名经济学者吴敬琏在三年前就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讲,破解“顺德课题”就是解决广东制造转型的问题。

  设计园区是产业转型的“石头”

  “尽管我们是发达地区,但可用土地已经不多,我们的资源已经承接不了我们的发展速度,下一步该怎么走?此时,我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愿望,甚至比后发地区更加迫切。”顺德区一位干部说。顺德的执政者清醒地意识到,顺德转方式并不能绕开体量庞大的传统制造业,于是提出对传统制造进行改造提升,将“包袱”变成继续发展新优势。制造重镇北滘率先展开了有益的探索。

  然而,北滘发现工业设计这一新生产要素作为转型的抓手,也不是灵光一闪,而是渐进的过程。站在转型的大门口上,该镇专门请来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的专家,通过干部队伍与专家共同工作的方式找到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基础上,该镇将北京等地专门搞创意产业的开发商、专家、学者聚在碧江一个旧祠堂进行“头脑风暴”,将目标锁定在与传统制造业结合最为紧密的工业设计上。

  “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建一个工业设计园区,而是先找到一个团队,挂一个牌子,要是做成了就生根发芽,做不成便撤回去。”北滘镇镇委书记徐国元至今记得,当时签约时只要求引进不少于6家设计公司,不少于50位设计师。但整个工业设计园的发展过程和成效超乎大家的想象,不到半年时间,整个设计园便被“塞”满了,于是只得不断扩容,进行二期三期的建设。

  顺德工业设计的集群发展也迅速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省委政策研究室在专赴顺德调研后认为,顺德工业设计园的模式拓宽了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集群化对接通道,是“工业设计产业化的一种可行性模式”,可形成多赢局面。5个月后,省经信委和顺德区签署“省区共建广东工业设计城合作协议”,顺德工业设计园由园变“城”,升格为该城核心启动区。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园到城,广东工业设计城已引进国内外各类工业设计企业50多家,设计师500多人,入园企业研发设计产品1000多件,撬动制造业工业产值达100多亿元,设计产业集群已经雏形初现。“如今看来,我们的路子是走对了。”徐国元说。

  工业设计改变珠三角模式

  工业设计不是终端产品,也不直接卖给消费者,其价值究竟如何体现?对此,徐国元有一个非常朴实而直观的解答:广东工业设计城里有数十家设计公司和数百位设计师,他们来到北滘一年多能够生存发展,就足以说明他们对制造业的价值。制造业是最会精打细算的行业,试想制造业给工业设计一块钱,后者必须回报多少价值?这是可以估算的。

  由于聚集效应,广东工业设计城里产生设计价值的途径越来越丰富,设计的效果和效率也得到提高,新产品从理念产生到面市的周期大大缩短。工业设计不仅推动传统制造业迈向高端化,还衍生出许多新产品、新产业。

  在广东工业设计城落户之际,北滘镇就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粤港产业创新设计中心,该中心主要立足于调研粤港区域融合所产生的新需求,然后通过孵化等手段转化成为新产业;而A-ONE创新设计学研中心致力于开展中国人生活的研究,立志正开展中国人的行为习惯研究,希望能改变家电产品照搬西方标准的局面,做出更符合中国人需求的“中国家电”,该中心正在研发的“中国式豆浆机”极有可能改变整个产业形态。

  广东工业设计城的设计师们正在上演一场“中国设计取代进口”的大戏。顺德嘉兰图凭借优秀的设计能力在入驻一年后迅速取得美的、格兰仕等家电巨头的青睐,开始改变顺德制造高端设计服务外包给海外机构的局面。当高端设计从海外转回国内时,珠三角模式所形成的“两头”长期在外的现象也将发生变化。广东东菱集团新宝电器创新设计中心总监廖志文认为,中国设计也可以“输出”海外,该公司在充分了解美国人早餐饮食习惯之下提出满足西方人便捷早餐的早餐机概念,在2006年被美国《福布斯》财富杂志评为全美“现代厨房最酷十大厨具”之一。

 

  对话廖志文

 

  国内青年设计师也能出大师

  廖志文是以工业设计而闻名业内的广东东菱集团新宝电器创新设计中心总监,不过他马上就要在广东工业设计城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由他创办的“六维空间设计顾问”就落户在这里。

  外界对他自主创业的解读是“激流勇退”,做为东菱集团设计中心的“灵魂”,譬如他带领他的团队设计的“早餐机”就被写入国内众多工业设计的教材里。

  在业内,廖志文也因善于对新人进行培养而让外界关注,他曾对媒体表示“我花的最多精力,就是培养人”,他认为,其实国内并不缺少有潜质的青年设计师,他们缺少的是适当环境下的点拨。

  政府重视是良好的外部环境

  记者(以下简称“记”):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创业地点放在顺德北滘的广东工业设计城?

  廖志文(以下简称“廖”):还差三个月,我从事工业设计就整整20年了,其中我在东菱差不多十年了。当年是东菱老板郭建刚把我从深圳找过来的。郭建刚是我见过最好的老板,他能够认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我对他心怀感激,但是一个地方待太久容易安逸。

  这个时期出来创业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这里有完备的产业链,工业设计必须对接产业。之前我所有的经验都是在小家电领域,佛山是全国的小家电之都,如果到了广州、深圳,可能反而没有这样的环境。

  特别是从广东省政府到北滘镇政府都非常重视工业设计,想办法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这是很好的工作环境。在这大环境下,假如设计公司有实力,可以脱颖而出。在金融危机以后,很多企业老板对工业设计的观念有所改变。这让我决定从零开始,这很有挑战性。

  年轻人需要适当的机会

  记:人才问题是工业设计公司最大问题,您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廖:我之前两家企业的经历,所有的人才都是自己培养起来的,现在去社会上招聘,想找到专业的小家电设计师不容易,几乎不可能招聘到对小家电很有经验,对小家电市场有把握的设计师。

  当然这么多年来培养了不少人,很多人也走了,但这很正常。国内很多青年的悟性很好,他们在大学的基础训练健全,在学校掌握的知识为后面工作打下基础。但他们需要实际的项目来培训和学习,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来上手。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很多年轻人很有潜质,只是缺少在适当的环境下去点拨,他们很多人刚出道时是抓不到方向,不知道怎么去发展,如果有适当的机会和适当的环境,给他们很好的点拨和培养,其实中国也可以出设计大师。

  记:那这些年轻设计师们需要怎么样的点拨和培养呢?

  廖:很多好的设计关键是理念。目前在行业内做得最多的是外观设计,而且很多年轻设计师对外观只知道要这样画,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画,这是最大问题。

  比方说,有企业要做咖啡机,安排一个应届毕业生来设计咖啡机,但他顶多就在星巴克里喝了几杯咖啡,根本不知道咖啡是怎么做出来的,咖啡背后的文化、种类,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惯,咖啡背后的风俗,等等。

  打死我都不相信这样能做好设计,顶多是个依葫芦画瓢的东西。要做好设计,必须要认真体验咖啡文化的演变过程,不同地区不同口味,怎么去喝咖啡,然后了解咖啡机的工作原理等。

  中国人可以设计符合国外需求的产品

  记:那么您对公司的青年设计师们有什么希望?

  廖:之前我们在充分了解美国人早餐饮食习惯后,将多士炉及煮蛋器功能做了组合形成了全球第一款早餐机。其实它科技含量并不高,就是符合外国消费者的需求。为了做出这款产品,我们专门派人去美国家庭生活,就是为了观察美国人的早餐习惯。

  这说明中国人也可以设计国外需求的产品,关键是设计师不要以中国人的思维来设计想当然的产品,没有生活体验就不会有好的产业设计。

  我相信,我们这些年轻的中国设计师们不仅可以“取代设计”,还能做到“输出设计”,未来5—6年内,在国际工业设计界里一定会出现年轻的中国设计大师身影。

 

评论:传统产业优势再造的“点睛”妙笔顾大炜

 

  三十年前,挽起泥裤腿的顺德农民洗脚上田兴办乡镇企业,缔造了珠三角西岸令人瞩目的制造业辉煌;三十年后,率先发展的“顺德制造”又率先遇到发展瓶颈,并展开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

  作为先发的传统制造业重镇,总量庞大的传统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完成传统制造业转型的目标非常清晰:那就是改变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地位,改变为世界代工的现状。

  从昔日的产权改革到今天的综合改革试验,富裕的顺德人从来不缺乏自我革命的勇气。运用自创创新进行产业升级,顺德一直在进行。顺德的产学研合作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顺德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已经连续14年居全国县级之冠……但是,这些集中于技术领域的创新并没有给传统制造业带来质的飞跃。

  国内设计领先企业嘉兰图自主研发设计的老人手机,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市场并远销海外,但谁又能想到,其内在的核心技术是十年前的技术呢?这说明,仅靠技术上的自主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入设计等创意因素。

  画龙不点睛便是虫。传统制造业也一样,想要实现质的突破,“顺德制造”需要“点睛”之笔,这一笔就是“工业设计”。

  一个现实的例子或许可以直观地呈现工业设计的“威力”。苹果公司当年就是靠工业设计起死回生然后风靡全球的,凭借设计,它牢牢掌握着这个产业的“制高点”,而为其提供代工生产的富士康尽管拥有着多项生产环节的技术,却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尽管工业设计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一旦与制造业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效应。北滘制造的龙头老大美的对此体会最深,这个产值已超千亿的“巨无霸”以前将高端设计委托给韩国的机构做,如今设计城内的企业也能做到,设计前移到国内,不仅缩短设计时间,更贴近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设计端前移,改变了中国制造业“两头”都在外的模式。

  作为连接技术与需求之间的桥梁,工业设计不仅提升制造产业,还将引领新产业的发展。广东工业设计城中正在研发的“豆浆机”就是这样,如果成功产业化,将彻底改变中国家电业照搬西方的局面,形成新的产业。

  工业设计在业界曾被戏称为“两脑”行业,一个是人脑,一个是电脑。它的加盟,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北滘这个工业重镇的增长模式。从原来的“政府出土地、企业扩项目”的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开始向依靠智力创新投入的集约型增长。数据的说服力最强:面积不大的广东工业设计城核心启动区过去一年产值近亿元,却撬动制造业工业产值超百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工业设计园区作为哺育工业设计行业的伟大“摇篮”,创造了一片适合设计师生活的沃土,成为工业设计师实现梦想之地。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无数极具创意的“头脑”都汇聚于此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将成为企业未来自主创新的“孵化器”,广东创意创新也将从这里起步。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