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第十四届(2018)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李凌瀚

 2019-01-08 10:26:58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第十四届(2018)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李凌瀚
 
        12月12日上午,第十四届光华龙腾奖颁奖盛典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05年光华龙腾奖在团中央支持下诞生,2010年光华设计基金会成立,2011年光华龙腾奖获得国家奖励办批准,正式成为国家级奖项(国 科奖社证字第0223号)。十四年间,光华龙腾奖见证了中国设计的高速发展,得到了一大批投身设计产业,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同行者的支持和激励。作为我国表彰设计人才唯一的国家级奖项,一年一度的光华龙腾奖在700多位创新设计领航人的共同见证下,表彰每一位获奖者为我国设计产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授予他们钻石般的光彩荣誉。

 
李凌瀚
广东凌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图1:颁奖现场

图2:颁奖现场

【个人综述】

本人在国外取得硕士博士学位以及留校任教。科研工作之余一直承担学校,企业和政府机构三方合作的工作。归国后来到粤西地区当地支柱工业的企业第一线希望挑战以设计为核心手段,串联技术创新,生产,市场各要素,以系统论打造全链条设计创新。本人一直定位于探索如何在传统优势企业中以设计为引领进行升级和转型的再创新。
首先本人一开始作为企业的科技领军人物以及产品经理角度尝试把设计和技术融合,把所掌握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应用到创新产品,以引导企业往智能厨房方向转型升级。过程中建立了一只设计开发队伍,承担了3项省部级课题。产品获得包括红点,红星,省长杯等奖项,对企业品牌发展以及订单增长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个人入选了省杨帆计划以及省双创之星。
而后本人在设计和技术融合上更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在传统企业中应用全链条设计创新理念和方法。计划以设计为抓手驱动研发,供应链,生产,市场各个链条的转型升级。为此,本人以企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为核心,整合省级不锈钢产品工程技术中心,市重点实验室等设计开发资源,吸收融合企业电器工厂以及销售公司,建立无线供电为技术核心的产品公司以及为新产品生产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解决方案的五金智能装备公司,同时在企业创立创新理事会,把整个企业工艺研发,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厂制造的资源有效管理融合。组成一个以设计引领,打通销售,市场,品牌,供应链,技术,生产制造的创新事业集群。
此外本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网络,积极推动地区乃至整个行业的设计产业的发展。积极协助成立地区创新中心,促成省市共建人才驿站的成立。筹办智能传感器与智能厨房应用技术产业论坛,以及当地首届工业设计沙龙,促进本地设计从业人员对外的交流培训。推动和独联体国家在焊接,金属表面处理,新材料专家的合作和技术引进以促进设计CMF的发展。通过成为WirelessPowerConsortium/WPC)核心成员,积极推动中国的设计和技术元素成为世界无线供电产品的核心设计元素。

 
【事迹阐述】

.以设计为手段推动设计产业发展的事迹

李凌瀚博士硕士博士学习以及在国外院校留校任教期间一直从事学校,企业和政府机构的产官学连携合作的工作。致力于科研创新以及技术的市场化,企业转化。归国后放弃双一流高校的任教机会,来到粤西山区欠发达地区,扎根当地支柱工业的企业第一线,探索和实践以设计为核心手段,串联技术创新,生产,市场各要素,以系统论打造全链条设计创新方法,从而带领当地传统产业的标杆企业进行升级和转型。以此为龙头推动当地设计产业的发展。
李凌瀚博士2014年归国来到粤西山区后,在企业内部创建设计和传感器技术结合的研究所。在企业建立设计创新的主导机构。作为企业产品设计的总负责人,短短一年内领导企业在产品设计上获得诸多突破,建立了智能厨房产品体系,主导设计产品2015年为所在企业首次获得德国红点奖,随后获得广交会CF奖银奖,台湾设计金点奖,中国红星奖,省长杯产品组铜奖等。推动了企业设计创新产品的销售增长,以及企业自由品牌momscook的高速增长。主持了3项省部级课题。凝聚了一批设计创新的队伍,以研究所为班底牵头组建智能餐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和省内外工业设计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互动。李凌瀚博士本人也因为其在产品设计上的工作和贡献,被聘为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师,校外硕士生导师以及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拔尖人才,以及2015年广东省双创之星。
李凌瀚博士持续探索在传统产业的优势企业中以设计为抓手驱动研发,供应链,生产,市场各个链条的转型升级,在广东凌丰集团这个当地龙头企业领导以企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为核心,整合省级不锈钢产品工程技术中心,市重点实验室等设计开发资源,吸收融合凌丰电器工厂,销售公司,建立无线供电为技术核心的产品公司以及为新产品生产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解决方案的五金智能装备公司,同时在集团创立创新理事会,把整个集团工艺研发,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厂制造的资源有效管理融合。在凌丰集团这个传统制造业企业组成一个以设计引领,整合销售,市场,品牌,供应链,技术,生产制造的创新事业集群。以李凌瀚博士为核心的凌丰创新事业集群,打通了设计,制造和销售的整个链条。是当地产业最重要的一个设计创新力量。是凌丰在传统业务上设计贴牌的主推手,是凌丰国内外品牌销售的主导推动力量。到目前为止,凌丰集团70%以上产品为设计贴牌产品,源自于凌丰设计中心为核心的创新事业群。2017年实现8000万的内销品牌销量,产品全部为李凌瀚博士领导下的凌丰设计中心主导设计。凌丰小家电以特色设计,特色技术的新产品2018年实现2000万元的新销售。以李凌瀚博士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产业,四个平台战略发展部署,整个创新事业集群至今获得省级设计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两次获得广东省科学进步奖,设计多次获得红点,IF,IDEA,中国工业设计金奖,中国红星,台湾金点等奖项。李凌瀚博士加强设计创新队伍的建设,推动了企业内部设计人员职称体系建设,理顺设计设计人员晋身体系。涌现出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队称号的团队。为新产品制造设计开发的智能自动化设备公司获得广东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获得广东省经信委3000万投资,2018年获得珠江西岸先进制造业资助540万元。
李凌瀚博士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网络,以当地市政协常委为渠道积极推动地区乃至整个行业的设计产业的发展。积极协助成立新兴县创新中心及云浮不锈钢创新中心并兼任中心副总裁,推动工业设计和当地企业的合作发展。以点到面,把单一企业的设计创新经验推广到地区行业中。通过政协提案督办促成省市共建云浮市人才驿站的成立并担任副站长,打造设计人才凝聚的高地。利用自身国内外联系,筹办了首届“创造智慧生活2015年智能传感器与智能厨房应用技术产业论坛”,促成了日本社团法人国际3E研究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受邀在2016年广州小蛮腰科技论坛上发表传统企业再创新的报告,推广展示传统企业设计创新的做法和探索,举办了2016年新兴县首届工业设计沙龙,联系本地设计从业人员和省内外设计师的交流培训。在2017中国国际设计展新品发布会上,发布无线供电厨电以及双功能双智能识别技术,宣传传统餐厨具OEM企业设计技术创新的思路和做法。2018年建立了凌丰艺术廊以打造设计创意和艺术交流的窗口。
李凌瀚博士坚持设计下,技术要素,生产要素以及品牌要素的跨行业和国内外的立体融合。尝试融合独立设计师品牌和传统企业品牌联合的道路,如推进L+ 凌丰联合品牌,以新文化内涵,新商业模式进行对接发展。推动和独联体国家在焊接,金属表面处理,新材料专家的合作和技术引进。从基础技术层面推动设计CMF的发展。同时积极推动标准和技术联盟的工作。以凌丰的设计为基础,主导或参与了不锈钢水壶,压力锅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和颁布。通过成为世界无线供能协会(WirelessPowerConsortium WPC QI协议制定方)核心成员,积极推动中国的设计和技术元素成为世界无线供电产品的核心设计元素。
 

.以设计为手段,体现设计市场价值的事迹

李凌瀚博士认为在传统企业中设计的市场价值不仅具体体现在成功的新产品开发,还体现在对企业制造,品牌塑造,工艺等各方面,更宏观的体现在企业中采用设计的抓手作用有效组织和利用技术,生产,销售,市场等各要素。
李凌瀚博士领导下的设计中心,每年承担本集团上百项的新产品开发。2017年凌丰集团12亿人民币OEM业务中,70%以上的产值的产品均为设计中心设计在近五年内开发。凌丰集团国内国外品牌的产品线全部为李凌瀚博士所领导的设计创新集群提供设计,开发以及部分的制造。设计中心开发的产品,帮助凌丰的海外品牌CS集团成功的开发了香港,台湾两个地区市场,实现超过4000万的产值。2017年度凌丰国内品牌销售(含团购)中,设计中心主导设计开发的产品提供了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的产值。2017年度设计中心的优秀设计团队获得了超过20万元的年度奖金。李凌瀚博士领导的设计开发中心,不仅在传统不锈钢餐厨具产品上对压力锅,水壶,倒水锅等品类上不断推陈出新,在形成产品系列基础上还直接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还通过CMF,新材料的运用创新,开发出钛餐厨具产品,吸热类涂层产品等5项新品类。在小家电产业上,李凌瀚博士以设计中心为核心,集合创新事业群内的家电工厂,销售以及产品公司,重塑了凌丰小家电产品线,实现全部产品自主设计与研发。以设计引领,特色技术为后盾,推出了5个品类的智能家电产品线。2018年至今新家电产品实现2000万产值。并以无线供电技术为核心基础推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自有品牌。在品牌建设上,李凌瀚博士领导设计中心,参与了集团海外品牌在澳大利亚市场的开拓。输出澳大利亚旗舰店的设计以及一揽子针对澳大利亚市场的产品系列。另外,为了增强凌丰国内品牌,李凌瀚博士主导了凌丰和L+品牌的联合品牌工作。以中国浓厚文化底蕴和中国精湛工匠制造为底蕴,用设计打造新的品质品牌。
李凌瀚博士对设计的市场价值除了体现在上述新产品的市场表现,品牌的提升塑造外,其实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以设计对技术,生产和市场各个要素的统合上。通过设计把产品形态,关键技术,生产制造工艺,市场需求乃至资金投入综合平衡才能够保障一个新产品成功的量产并受到市场的欢迎。通过对无线供电,新材料引入产品设计带来产品附加值提高;而产品附加值提高同时导致新生产工艺和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引进成为可能;对不同市场需求,价格的信息的即时反馈和综合分析增加了产品的适应性和成功率。资金计划和商业模式的设计再保障了整个项目从设计到生产到销售的顺利进行。这样全链条的设计是李凌瀚博士所一直探索的在传统产业中设计价值的体现。通过这个实践,  李凌瀚博士的创新团队成功实现了不锈钢产品自动化生产线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产品系列。目前成功输出6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承担了企业60%的产能,改善工人工作空间,提高人工效率,从200人一条线减少到80人,并获得省经信委3000万融资资助以及珠西先进制造业540万项目资助。无线供电产品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公司获得600万的天使投资。智能小家电的产品线能够顺利重塑整合,实现2018年2000万元的产值。新压力锅国内销售单渠道客户实现4000万的产值。这和全链条设计的努力密不可分。
 
.围绕设计主题,阐述个人绿色设计理念

我认为绿色设计是一种用可持续发展来审视的设计理念,从定量分析来说可以用碳循环理论,量化碳排放量,建立低碳要求等方式去看待。同时也应该用系统方法论去综合评估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包括个体的满足,人口,资源,技术条件,社会责任心,环境影响,生产力,经济环境等各方面。我认为绿色设计理念不应当被标签为一种设计风格。因为设计风格通常为颜色,材质,结构,文化乃至个体受众需求的集中无意识反应所支配。绿色设计理论如小桥下深邃的流水应该承担更广阔的内涵。
我认为绿色设计理念和高效率在某种层度是高度一致的,在不同层次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实践,譬如:
1. 设计中注重再生能源,优势能源的优先使用以及节能技术的应用。可再生能源对环境负担比较小。而电能往往比燃料能源更具效率和成本的优势。比如说电动能源汽车比燃料汽车通常效率更高。优势能源通常与使用环境有关,比如燃气能源在中国西北部榆林,鄂尔多斯相对比电能使用更符合绿色设计理念。采用节能涂料以及精准传感器反馈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2. 设计中注意个体用户精力成本。更直观高效的UI,减少不必要的冗余功能。产品设计尽量减少需要用户的干预和交互以完成目标。设计简洁的造型减少材料消耗也减少对个体用户审美精力的损耗。
3. 设计中注意对有限的空间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例如厨房橱柜的空间总是相对狭小,面临食材准备,小家电放置,烹饪器具摆放,烹饪器具清洁等任务竞争。如何高效利用空间,比如说采用无线供电代替传统插头给电,是应用绿色设计理论的范畴。
4. 设计中注意节约生产制造消耗的资本和资源。设计产品过多的消耗生产资源和资本对产品是不利的。影响设计的最终落地以及资金的最大利用。设计产品和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积压更会带来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而新技术的引入必须考虑到技术投放节点和成熟度,成熟度不匹配的技术虽然能带来用户的满足,但是带来的风险和周期过长会导致整个设计落地的失败。
5. 设计中注意产品应用和生产制造中的能源消耗平衡和再循环。比如高效率太阳能电池虽然在使用过程中属于清洁再生能源,但如果设计中没有仔细考虑电池的材料和寿命,太阳能电池在生产中的大规模能耗就会令其产品周期中产生的能量远远不如生产中的耗能。再比如电动汽车如果不考虑锂电池的回收循环。其电池生命周期结束后带来的重金属污染威胁将远远超过燃料汽车。
而对于企业来说,绿色设计理念的贯穿整个企业链条。举小家电开发为例,利用大数据取得市场用户初步信息完成产品功能提取。在设计产品中选定自有成熟新技术实现功能(无线供电技术)以及直观高效的UI。简洁的造型减少材料消耗:避免过多地装饰性造型,创造适合功能需求的简洁形态,减少无谓的材料浪费和制作过程的步骤,根据自动化生产线和设计相互反馈制定生产工艺流程。并在生产中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配合市场渠道和优势的商业模式设计产品CMF,最终态势和定价,最终完成终端销售到用户。并设计好贯穿其中的资金资源投入和回收,保障企业持续发展从而促使企业生产技术的升级和社会责任心,环境保护义务的履行。我认为这样是绿色设计理念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
扩大到地区和产业来说,利用好自身的资源,环境和生产力等禀赋要素,技术条件,经济环境等大要素的平衡设计,满足市场和经济的需求,并保持环境。也是绿色设计理念的重要应用。
 
 

 
编辑:LINGUANBAO
2018年12月

更多关于的新闻

最新文章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