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我想从根本上理解设计

 2019-04-25 12:42:30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如保罗·兰德所说,设计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保罗·兰德

在我接触和阅读到的设计师、艺术家、导演、作家....他们虽然称谓不同,运用了不同的形式语言,但其本质上都在做一件事情——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那么我希望通过以下文字讲讲我所理解的——什么是形式?什么是内容?内容与形式的演进过程又如何带动真理的普世化?我们设计师在其中的位置和意义又是什么?

 

读完接下来的苦涩文字,或许能开启你对设计认知的新视角,从设计的根本、底层来认识设计。
 

什么是形式?

 

作为平面设计师的我,自以为“形式”这个词语再熟悉不过了,从学画画到平面设计,天天都在讲“形式感”。我也与大多平面设计师一样,提起“形式”,脑中立马反应的是“点线面等形式语言通过疏密、对比、节奏等美学原则进行不同排列所呈现的感受”。

 

当自己从平面设计知识体系拓展到其他设计专业时,也能了解到产品设计有产品设计的形式语言、建筑有建筑设计的形式语言、电影有电影形式语言...

 

但我还是被这些专业的概念遮蔽了太久,其实“形式”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词语和概念了——大地山川、江湖海、树皮的斑驳、枝干的舒展、芦苇的毛尖、仙人掌的刺、黑白相见的奶牛、长发飘飘的牦牛...

 

一切事物都以某种形式存在,同时我们也必须通过事物的形式来感知其存在和内在信息。

 


仙人掌的形式取决于其生存生态

 

如果我们能打破专业中对于形式的狭义理解,如果我们能看到自然中一切形式的存在,我们就能很好的向自然学习设计。

 

我们会发现大自然在设计每一种植物的形式时,都经过系统性生态思考。


河边的芦苇、沙漠中的仙人掌、草原上的蒲公英,他们都各具独特的形式,而这些形式从来不是大自然这位伟大设计师的自我喜好,而是对植物所生长环境中的生存思考,是完全基于生态分析后得出来的最优解决方案。
 


岩石山川的形式肌理

 

如果让我们人类设计师在沙漠中设计一款植物,我们会因为沙漠气候、降水量问题而省略掉宽大漂亮的叶子,并设计出有储水功能且分布广泛的根系吗?我们会因为防止被沙漠中动物食用,而在植物身上设计刺吗?

 

反思我们人类的设计常常带有强势的自我偏好,带入设计师自我的偏好,而忽略掉设计对象所处的生态环境。

 

我们人类设计的产品,总是经历着:设计——生产——使用——废弃——垃圾。

 

而大自然的设计从来都没有垃圾,有的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的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如此精妙。

 

是的,理解大自然的形式,并思考这些形式背后的生态设计逻辑,你就理解了什么是设计。
 


沙漠的形式肌理

 

那什么又是内容?

 

我不能直接给出内容的定义,但相信通过以下内容与形式的故事,你一定能轻松理解。

 

内容与形式演进的过程即为所有真理普世化的过程。

 

自然、数据、信息、认知、艺术——自然是内容,提炼的数据是其形式;然而数据本身也是一种内容,梳理出的信息是其形式;信息本身再成为内容,认知成为其某种形式;最后我们又基于认知创造各种艺术形式。

 

 

最初我在生活中发现,身边越是厉害的人物,越是啃着枯燥的内容,他们对生硬的知识消化能力很强,且越加向着根本探寻。相反身边也有那些等着别人把内容进行各种演绎、各种调味,以取悦的方式端到面前,送到嘴边才肯张嘴吃下。

 

身边的例子让我看到了,原来我们身边接触到的认知都是经过了无数加工过程才到达我们身边的,这是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条

 

越是厉害的人,越接近认知链条的上游——“认知的原产地”。

 

柏林博物馆岛

 

去年在柏林新博物馆中,从古埃及文明到中世纪,再从中世纪到工业革命,再到近现代。特别是看到古文明中的残片时,我突然有一种抵达了“认知原产地”的感受,顿时对于眼前的一切心生敬畏,所有伟大的历史学家、哲人、诗人、作家、艺术家都取材于“认知原产地”,而不是“二手知识”。看着陈列的文明残片,我到底能从中读到什么呢?要从这样的第一现场挖掘认知,比我们从书中提取,要难得多。

 

“认知原产地”即“内容原产地”。
 


历史残片(认知原产地)

 

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那种直面自然本身、实践现场,从中提炼第一次认知,可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能力?

 

这些伟人都在创造人类的初始内容,而后面的人都给予这些内容进行形式加工与演绎表达。
 


南宋理学家朱熹

 

内容与形式关系中,我们设计师的位置是什么?

 

最后希望举两个具体的例子,以让大家更清楚内容与形式演进的过程,并能把自己对号入座,放入这个过程当中。

 

启蒙运动期间,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撰写民主、自由、法治等思想时,能接触到这样思想到人是极少的,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也是很难理解这样的思想。

 

而此时另一位思想家博马舍,通过戏剧的形式,创作了《费加罗三部曲》,表达了孟德斯鸠的思想。让一波大众通过戏剧的故事方式,浅显易懂的理解了思想内容,大众兴奋的说,这才是我们要的生活!(这即为第一次内容翻译成形式的过程)。

 

接着第二位艺术家莫扎特,看了博马舍的戏剧后,深有感触,创作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这即为第二次内容与形式的演进翻译过程,让更多人通过音乐形式感受到了最初的思想内容)




爱因斯坦

 

再说一个例子,从相对论的提出,与我们生活如此遥远,又极难理解的“内容”是怎么慢慢渗透到我们生活当中的呢?

 

 

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些科普作家、以及一些科学家,如霍金的《时间简史》、基普·索恩的黑洞理论等,这些科普作品将那些完全科学领域的专业理论,通过科“普读物的形式”,进行了第一次内容到形式的“翻译”。让一部分对科学感兴趣的知识分子有了了解机会。(这就完成了内容到形式的第一次演进)




黑洞

 

然后有了导演诺兰对于基普·索恩的黑洞理论进一步演绎,用“电影的形式”拍摄了《星际穿越》,让大众能够直观的看到黑洞由于极大的引力,让光也无法逃离,让时间变慢...大众通过电影的形式,再一次享受到了人类的智慧。(这即为第二次内容与形式的演进翻译过程)

星际穿越

 

 

好了能看到这里的人,也真的算真爱了,向你表示感激,谢谢你的阅读。

 

回到我们设计师,我想我们就是内容与形式的演进翻译过程中的一员,我们也会发现如文章开头所说,导演、作家、艺术家与我们都是同类人,我们都在做着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翻译工作,只是大家面对的内容不同,大家的形式语言不同。

 

如何做好这个翻译工作?"T"字模型,纵向深耕内容,横向掌握多元的形式语言。

 

帮大家做个小结。

当我们不再被专业体系中的形式定义所遮蔽,开始能看到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形式,理解了大自然在做这些形式设计时的生态性。我们就能更加系统客观的思考和反省我们的设计。

我们理解了内容与形式演进的过程即为所有真理普世化的过程,而我们设计师恰巧就在其中一环。这将让我们感到身为参与其中设计师何其荣幸,这样的设计观,足以支撑我们丰富的一生。

这就是我理解的设计,这样的人生是极有趣的!

 

以上。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