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是发展模式升级

 2010-11-23 10:10:46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内容辑要:

  发展新兴产业,意味着我们要从长期熟悉的、以引进外资技术模仿接受产业转移、专注低端制造的经济活动升级为主要依靠本国资本和主要以自己的力量,将创新的技术发展为先进的产品,进而实现产业化。如何适应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新兴产业成败的关键。

 

 

  当前,发展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新兴产业,是指基于重大发现和发明而产生的,将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新产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的产业群。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技术模仿,即国外发明、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我国进行技术引进或承接产业转移,再以加工制造为切入点,快速进行产业化跟踪。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很少有属于自己的创新产品和属于自己的新兴产业,经济效益也十分微薄。例如我国企业为耐克代工,外国厂商赚1块钱美元,我国企业却只能得到4分钱。

  如今,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而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发展模式的升级。具体来说,就是要从长期熟悉的、以引进外资技术模仿或接受产业转移,专注低端制造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本国资本和自己的力量,将创新的技术发展为先进的产品,进而实现产业化的新模式。

  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应重视产业化前的谋篇布局。客观讲,我国目前还缺乏在掌握先进技术的领域催生新兴产业的经验,包括对产业化前景的评估,经济可行性的研究,也包括专利、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商业模式、切入市场方式还包括如何走出产业化初期。而现代产业竞争由快者得先机,新兴产业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跑马圈地”运动已经开始。专利标准规制等都有先入为主的特点,一旦被他人抢先,大多数情况下,后来者只能亦步亦趋的后面跟随。如果想要另辟蹊径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就是所谓的“低层次是生产制造的竞争,高层次是专利标准的竞争”。因此,新兴产业的竞争从孕育期就开始了,而早期的谋篇布局将深刻影响后期的竞争地位。

  ――应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兴产业不是靠单一技术突破就能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的优势地位也不是靠一次偶然的技术领先所能决定的。因此,政府和企业在关注新兴产业发展时,应将注意力更多地聚焦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上,应着眼于掌握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就无从谈论新兴产业”。

  在笔者看来,目前我国产业升级迟缓的主要原因,不是产业规模,不是缺乏资金,而是技术投入严重不足,即便对引进的技术往往也以可以使用为限,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消化吸收。在引进和再引进的过程中,大多未能获得举一反三的技术能力。这在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应对产业发展有足够的耐心。在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一些基于重大技术突破的产业化,往往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很难成为近期的盈利亮点。但是产业化孕育期是争夺未来产业领导地位的最重要时期。这时可以有两种选择、导致两种结果。其一,是等国外产业化,市场化基本成熟,越过了风险期,我们再跟踪模仿。这样做的结果是投入少,风险少,但是永远也不能进入产业的领先地位。其二,是在选定的方向,以更大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加快后续研发,完善知识产权体系,探索符合国情的商业模式,以我为主实现产业化。这种做法需要更多的投入,需要冒更大的风险,还会遇到来自国际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但是,一旦成功,则可以占据领先地位,获得先发效应。

  笔者认为,国家和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足够的耐心,不应因为惧怕风险和失败,从起点上就放弃了。另外,国家和企业还应针对关键技术部署研发力量,对薄弱的关键环节给予足够的研发投入。在重大技术节点,要抢先技术突破。技术可行性一旦确立,要抢占国际标准的高地。

  ――应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新兴的产业都是在一项或者是一组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复制一个庞大的技术群而发展起来的。其后续的发展还需要持续的技术来源。此时,需要大量的微细的技术创新来不断扩展增值业务,扩展边缘业务,来强化产业的渗透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第一,它是新兴产业发展持续的技术来源。第二,它是建立完整产业链的主要力量。第三,它是围绕新兴产业开拓增值业务的主力。第四,它是推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市场的主角。

  由此,笔者建议,在发展新兴产业中应进一步确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可替代地位,并认真解决政策歧视,市场准入难和融资难等发展瓶颈。(作者:陈清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党组书记、副主任,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