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 饮其活水怀其源——中国设计教育先驱系列研究 系列论文序

 2018-10-08 09:55:25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明年恰逢建国70周年,包豪斯建校100周年,同时也是我国高等设计教育引进包豪斯教学体系40周年,因此十分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的设计教育历程,而首先最值得研究的便是中国设计教育的先驱们。1919年,由德国著名建筑家、设计家、教育家格罗皮乌斯所创办的包豪斯学校,为现代工业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石。包豪斯不论是在设计理念、教学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对全世界的工业设计教育均有着积极且深远的影响。包豪斯在设计教学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设计“基础课程”——三大构成,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我们对三大构成的认识是从香港、日本转道而来的。最早中国人翻译的关于构成的书籍,是台湾王秀雄先生在1967年翻译了日本人马场雄二的《美术设计的点•线•面》一书,实质上就是现今大学里“设计基础”课程中传授的相关内容。1979年10月,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吕立勋应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的邀请,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授两门课程:“平面设计基础”和“立体设计基础”,即以后的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从此中国工业设计的专业基础教育正式拉开了序幕。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从当时的广州美院王受之先生和湖南大学何人可先生关于现代设计史的演讲和教学中,国内各高校开始展开对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研究,并在着手将包豪斯的教学理论引入中国的同时,开始对包豪斯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性的探索。在中国设计教育发展的历程中,许多率先接触到国外先进设计教育观念的学者们均在思考中国设计教育的兴盛之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柳冠中先生(1943~)、广州美术学院的尹定邦先生(1940~)、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的张福昌先生(1943~)等人,尹定邦先生比柳冠中先生大三岁,而柳先生恰与张福昌先生是同龄人。1981年柳冠中先生(38岁)在西德学术交流委员会奖学金的支持下,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公派到德国斯图加特设计学院学习工业设计,同年7月,张福昌先生成为中国首批赴日本千叶大学学习工业设计的访问学者。他们深受国外工业设计教育理念的启发,通过撰写、翻译、出版书籍传播国外工业设计理念,并于所在高校积极进行着设计教育的实践探索,为中国现代设计教学体系的建立和设计教育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次针对《我国设计教育先驱研究》课题,我们第一批写出了《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先生设计思想探析》(柳冠中)、《基于尹定邦“设计移位”论的包装设计教学思考》(尹定邦)和《中国工业设计界泰斗张福昌先生设计教育思想探析》(张福昌)三篇文章,希望后续有更多相关的系列研究问世。《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先生设计思想探析》一文探讨了柳冠中先生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对其在设计教育、设计理论、设计产业三个方面的重要观点进行归纳和梳理;《基于尹定邦“设计移位”论的包装设计教学思考》重点论述了尹定邦先生的“设计移位”论,并分析此理论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结合包装设计分析“设计移位”论在包装设计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实践应用和多元价值;《中国工业设计界泰斗张福昌先生设计教育思想探析》梳理了能够体现张福昌先生工业设计教育思想的三个阶段,探析其设计教育思想及理念。三位先生在中国现代设计史上所做出的贡献功高望重又各具特色,柳冠中先生侧重在设计思想和设计理论的引领,尹定邦先生在设计实践方面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而张福昌先生在设计教育和设计观念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尽管仅有短短40年的时间,然而却取得辉煌的成绩,但是国内学者对此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回顾和探究的文章却是少之又少。此次《我国设计教育先驱研究》系列旨在探析中国设计教育先驱们的设计教育思想,同时也是追寻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为当前的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为未来的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既是对包豪斯在工业设计教育方面贡献的纪念,也是对中国当下的工业设计教育如何开拓进取踏平道路。

如今,三位先生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他们仍然以各种形式继续为中国的设计教育事业而努力工作着,他们这一代人真正是怀着一种使命感为中国的设计教育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奋斗不息,是值得我们学习、尊重和敬仰的设计教育先驱,把“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奖授予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问渠那得清如许,饮其活水怀其源,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写他们,回顾他们的奋斗历程,以激励我们共同迈向新的设计征程。

这三篇文章对三位中国现代工业设计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的评述可能并不是很到位,对三位教育家、设计家也较难做出完善而精准的评判,观点和视角不一定全面,仅能代表一家之言,但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后人不要忘记我们今天设计学科的来之不易,不要忘记先驱前贤的奋斗是为了中国设计教育的明天更加美好,还需要大家都来积极参并共同努力,不仅仅是给设计教育先驱们树碑立传,而是从中发现自我照亮后人,不忘初心,为明天如何更好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打下基础。


作者:吴卫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文章已发表于《湖南包装》杂志2018年04期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