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陈幼坚:创意是一种心理学

 2010-03-06 13:20:19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在采访开始之前,陈幼坚提醒我要注意找一个新的话题和角度,这样“读者会有兴趣一点”。作为一个重视创意,擅长对市场进行精准定位的设计师,这个工作要求甚至伸展到了别人身上。“比如说绯闻”,他开了个玩笑。

  

  另一个毋庸置疑的原因是,他已经接受了无数采访。很多人告诉我,他是香港最好的平面设计师,考虑到香港最强的就是平面设计,所以也可以说他是香港最好的设计师。香港出版了一本书,用影像记载了陈幼坚从出生到现在的个人历史。在短暂的童年、青年时期之后,他开始设计生涯,之后的照片就是无数的荣誉,和各路名人的留影,各路的奖项。他身上的头衔很多。他是香港第二代华人设计师。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设计还未有清晰的概念,大多数类似设计的创意与美术都隶属于广告公司,设计的人才也以外国人为主。然而设计在西方与日本的勃兴在香港有了波动。1970年,高中毕业的陈幼坚进入一家广告公司,那时,裁缝出身的靳埭强已经成为香港第一代华人设计师。

  

  多年以后回忆起自己的设计生涯,陈幼坚仍然认为三十多年前广告公司的工作奠定了自己的设计思路。所谓中西合璧,也是那时形成的经验背景。陈幼坚在那里工作了10年,“1970年代是一个培训的过程,就好像在外国大学读书一样。”所有老板都是外国人,陈幼坚学会了讲英语,喝红酒,怎么去追女孩子,等等。西方人喜欢东南亚女孩子,他们用另一种眼光看东方,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还比如筷子,鸟笼。陈幼坚在生活习惯上深受他们的影响,甚至也影响到了看待东方的眼光。

  

  这一点很有趣,借他者的眼光看到自身,陈幼坚喜欢强调这一点,传统是自西方而来的。恐怕这要归于香港的特性。在设计上亦然,中西合璧是有西方设计的理念做底子,才能不生硬。

  

  1980年,陈幼坚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几年后,转为设计公司。整个80年代,香港经济、香港设计,都迅速腾飞,陈幼坚也成为当时最有名的设计师。但那时的他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中西合璧”这条路,80年代末期,陈幼坚在日本—又一个他乡受到欢迎,日本人发现陈幼坚能很好地融合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从此之后,中西合璧俨然与陈幼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很多人都会记得他设计的一座钟,这座钟改变了以往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的刻度,看上去圆周就是一些残缺的汉字笔划,但是针走到到每一点,都添上一笔,成为一个完整的汉字。这是中国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的一个极致,简洁、从容,令人惊喜。

  

  近几年,中国内地企业似乎突然发现了设计的重要性,经历了10年经济低潮的香港设计师又繁忙起来了。他们纷纷来到上海、北京..给内地设计带来新的标准,也带来了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而他们遇到的,除了大把机会,还有新的规则,或者说,没有规则。

  

  陈幼坚谈起在湖南长沙设计的白沙源茶馆。在长沙市区有一口白沙古井,据说井里的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很多市民都会来这里接水。井旁边有一个苏州园林式的庭院,投资方邀请陈幼坚在这里建一个茶馆。陈幼坚希望保持传统风格,摆一些旧石头,做出古色古香的味道。“客户”说:“千万不要这样,那些石头都没有颜色,长沙人最不喜欢这样,这些古色古香我们完全不会接受。”客户想要的是一个“现代”的茶馆。

  

  最后陈幼坚提出了一个很现代的设计,保持原有苏州园林,用很多红色透明玻璃,在庭院里又有小水池。有人评论说,红色的火热和水的清凉捕捉到了长沙的地理特征,长沙像一个大火炉,冬天又会很冷。陈幼坚补充说:“这个茶馆如果能达到工程要求,会是最漂亮的现代茶馆。”背后的台词不言自明。

  

  即使遇到了很多规则上的困扰,陈幼坚还是以每月三次的频率在内地开展各种项目,他是个有天分的人,也是能够抓住机会的人,才能在香港湾仔—繁华地带租到临海的很大的写字间。他不甘示弱地说:“不是我要去(内地),是他们请我去,他们需要我。”

  

  一个并不为人所知的事实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陈幼坚经常为香港乐坛很多歌手—包括张国荣、梅艳芳、成龙等—制作唱片封面和演唱会海报,当时的另一个美术设计师是张叔平。这一部分在陈幼坚的整体业务中占有极小分量,但是却帮助他推广了个人名声。当时,陈幼坚还帮这些明星做形象顾问,怎么针对目标人群和主打歌曲来确立个人风格,这也是设计的一种。不知道是不是这时候,陈幼坚开始留起了胡子,从侧面看起来,短发、戴眼镜、精瘦、山羊胡的他,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剪影。

  

  从香港到内地

  

  记者:你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名的,能否介绍一下当时香港设计的状况?

  

  陈幼坚:我记得70年代的时候,香港不怎么看重设计,大部分设计都是在广告公司,也没有好的设计公司。当时香港最出名的设计师是Henry Steiner,他是60年代末期从外国过来香港做一本杂志,结果留下来了。Steiner算是香港第一代平面设计师,但是第一代华人设计师是靳埭强,我是第二代。

  

  70年代我在一家蛮大的广告公司工作,当时的老板都是外国人,都是外国的经验。那是一个培训的过程,好像在外国大学读书一样,所有老板都是外国人,我很多东西都是那时候学的,讲英语啊,享受生活,喝红酒啊,怎么去追女孩子啊。他们从西方的眼光看东方的事情,我们看得微不足道的事情,他们看得蛮有意思的,比方说筷子啊,鸟笼啊。

  

  如果你知道我的背景,就会知道我受外国影响很大很大,但是到头来我还是一个中国人。很多人说我中西合璧把握得好,那是有背景的,不是那么表面。你看很多设计师都标榜自己中西融合,都是表面的,拿出去是西,拿进来是东,完全不融合的,但是我的做法不一样。我们做创意的,生活的经验比较广,做出来的东西比较有深度。

  

  记者:但是你一直生活在香港?但是你一直生活在香港?

  

  陈幼坚:除了旅行和工作,我从来没离开过香港,但是我去上海,去日本,他们都以为我是留学回来的学生。因为我穿的衣服,style,觉得我不是本地人。我有很多外国朋友,曾经交过一个女朋友也是中西混血儿。

  

  记者:你是1980年开始自己的公司,那时候设你是1980年开始自己的公司,那时候设计项目多吗?

  

  陈幼坚:蛮多的,比如说产品包装,logo啊,经济也是最旺盛的,80年代末期生意蛮好的,那是设计师事务所最多的时候,90年代也蛮不错的。

  

  记者:为什么你会成为当时最好的设计师?你为什么你会成为当时最好的设计师?你想过其中的原因吗?

  

  陈幼坚:我觉得是因为我的背景嘛,所有平面设计师都是学平面设计出来的,但是我不一样,我是从广告设计出来的。做广告创意都很重视市场,到现在为止,我所有的设计都是以市场为起点的。很多设计从美观出发,我是蛮注重市场研究的,跟他们不一样。算是我比较聪明吧,我的EQ、IQ比较高。到现在我的手还是放在台上工作的,很难想象跟我一代的设计师还是像我一样那么努力去工作。

  

  记者:是的,设计师要面对市场,面对客户,面是的,设计师要面对市场,面对客户,面对不喜欢的客户怎么办?

  

  陈幼坚:我这个人是这样子,我喜欢做些从来没做过的项目,看看后面那个老板那么不舒服,但我还是想做,去征服没有做过的事情,提高项目的质素。包括在长沙做的一家茶馆,这个项目做得很不开心,最后钱没给我,东西改得乱七八糟,里面配套都很差。

  

  记者:难道现在没有好转吗?难道现在没有好转吗?

  

  陈幼坚:那是长沙啊,不是在上海,在北京,香港,层次不一样。中国内地是一方面开放得不得了,繁荣得不得了;另一方面,还是比较落后。还要10年吧,才能达到香港这个状况,最少10年。

  

  记者:这像以前的香港吗?比方说80年代。这像以前的香港吗?比方说80年代。

  

  陈幼坚:80年代的时候香港已经不错,每个人都懂得规矩,懂得怎么去处理,我们有一整套非常规范的规矩。内地不一样,他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内地在过去10年才真正繁荣起来,10年的规范和香港几十年的规范怎么比?有人说,上海比香港繁荣,你怎么回答?你看上海的淮海路,整个一条街,多是香港人做出来的。香港即使遇到不好的客户,也会很清楚地解决,所有的法律都是保护我们。在内地,表面是国际化,有时做事情存在地方保护,这怎么做?
中西合璧

  

  记者:80年代你就形成了特别清晰的中西合璧80年代你就形成了特别清晰的中西合璧的思路吗?

  

  陈幼坚:没有。中西合璧是70年代我老板培训出来的,但是那时候没有那么明显。只是有几个项目用这样的方法来处理,做得特别好,就变成专家了。我可以告诉你,我们不但中西合璧做得好,其他纯西方的概念也做得好。

  

  我受日本文化影响非常深。日本太美好,什么都是101分的,太完美了。包括城市建筑,到餐具,到电影院,时装不用说啊,每一次去都感觉很好。直到现在,日本还是设计潮流的指标,很多外国的建筑师,平面设计师也好,受日本影响很大。我80年代经常往日本跑,打日本的市场。我在日本影响很大,有很多不同的项目。

  

  记者:你是怎么开拓日本市场的呢?你是怎么开拓日本市场的呢?

  

  陈幼坚:1989年,香港有一个“Hello Hong Kong”的推广活动。那时候银座一个商场整个七层楼,都是香港产品。设计方面挑中我。这次推广非常成功,在日本很受欢迎,从那一刻开始,我慢慢做一些有影响力的项目。中西合璧是从中国文化过来的,日本人喜欢,所以他们尊重我。我觉得一个设计师可以在日本生存,代表他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日本好设计师太多了。这是一个荣誉。我蛮开心的。

  

  记者: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你除了十个月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你除了十个月的夜校,并没有受过学校的训练,但是现在做得很成功。

  

  陈幼坚:天分是一个因素,兴趣也蛮重要的,我中学就喜欢设计自己的衣服。我妈妈对美术全都没有感觉,我爸爸从来没有读过书,就是卖水果,一步一步过来,但是家里的家具都是他自己设计的,我的天分可能是从他那里来的。

  

  记者:可能还要包括很好的沟通能力?可能还要包括很好的沟通能力?

  

  陈幼坚:可能是因为我女人缘特别好吧,90%的朋友都是女性。怎么说呢?这样子说吧,日本人说,Alan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他们觉得我是个大师,不可以跟人握手,不可以公开亮相,但是我不是这样,所以他们很喜欢我。女生喜欢男孩子幽默感,这是我最大的武器。就这样子。我喜欢交好的朋友。聪明的,IQ高的。我的客户非常多的是女孩子。

  

  记者:你给很多明星做过唱片设计和形象设计?你给很多明星做过唱片设计和形象设计?

  

  陈幼坚:80年代没有形象顾问这回事,我当时有点名气,有机会认识刘培基,他请我过去给梅艳芳做包装。从那开始,梅艳芳第一张唱片,罗文和甄妮的第一张唱片,都是我设计的。反应特别好,所以很多人来找。我要考虑关注他们的是哪些人,考虑用唱片里一到三首主打歌,来做形象。比如说张国荣,明显是年轻人会喜欢他,男孩子也会喜欢他,所以要包装他的品位,要懂得穿衣服,很优雅的。那时候平均每两个月做一个唱片,每年做一到两个演唱会的宣传,钱不多的,但是老百姓一下子就看到你的名字。

  

  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香港黄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香港黄金时期,然后经济开始步入衰退期,这个对你有影响吗?

  

  陈幼坚:有啊。在SARS的时候,我们公司有差不多70%的人走掉,当时这个office刚开始,吃了很多苦头,有两年我们一直在亏本。所有的房子都卖掉,才能出钱给员工。2004年,2005年两年才开始重新来过,恐怖啊,很恐怖。

  

  记者:对你来说,产品创意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对你来说,产品创意是怎么形成的呢?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

  

  陈幼坚:创意都是一个心理学,我比较细心。这不只是平面设计,是思维的方法。比如说那个钟,我就想,中文字都是从笔划开始,那能不能这样做?就这么想出的。每件事情都有超过一个答案,你要想到怎么去处理,在什么时候表达出来,最后产品不但美观,还有深层的意义。

  

  记者:那你觉得内地设计师的问题是什么?那你觉得内地设计师的问题是什么?

  

  陈幼坚:现在内地的设计师还是一个仿造的过程,仿得很像,很聪明,但是很表面,没有灵魂。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