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王一扬,“轻时尚”之重

 2013-04-18 13:38:45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素然(Zuczug)的创始人王一扬,是最早享有“国产设计师”头衔的人之一,在他的身上,却丝毫没有与这个行业相联系的夸张情感,以及桀骜情绪。他穿着单色的连帽衫,坐在原木色调的工作室里,用平静且清晰的语调阐释着自己的设计理念。相对于同样发迹于90年代,执迷于制作视觉感强、概念超越的设计师们,他摒弃了那种略显沉重的设计方式,并认同“不需要通过服装去思考哲学问题”的理念。 
  素然刚刚诞生时的样貌与现在的定位大不相同。王一扬本打算依照自己的喜爱,延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比利时、日本等设计大师的风格,打造出一个纯正的、严肃的设计师品牌。但在创建的过程里,他发觉了中国时装不断演变的过程。 
  43岁的王一扬生于东北吉林省,是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第二届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当时,人们还习惯称东华大学为“中国纺织大学”,服装设计也是一个非常新的专业,从事授课的是从绘画、室内设计转过来的教师,只能通过教授工艺美术的方式,来弥补专业知识的缺乏。大学毕业后,服装设计系的学生大多处于转行状态。他们没有出国机会,接触不到好的设计,水平自然不高。这也是私企老板们不愿雇用国内设计师的原因。他们从香港、深圳拷贝回来的水货样板,能够带来更好的销售。王一扬在首届“兄弟杯”大赛上获奖后为人所知,并于1997年进入画家陈逸飞创办的设计师品牌Layefe服饰,参与创建逸飞女装品牌Layefe并任职主设计师。从这时开始,他才开始系统地学习西方设计体系,事业也缓步登上高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师。 
  在王一扬眼中,那时的优秀设计师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实早在逸飞服饰之前,陈翔的服饰品牌‘3E’和马可的‘例外’就已经创立。3E早期的设计我非常喜欢,他成功进入了当时鼎盛的太平洋百货,在后期被陈逸飞先生收购,陈先生去世后3E品牌没有继续维持下去。而马可和毛继鸿创办的‘例外’,是真正意义上进入主流的商业渠道、对顾客和市场产生了影响、改变了行业的独立设计师品牌。无论是店面设计还是服装款式,Layefe服饰以及例外都引来了大量的抄袭。”王一扬当时常常带关注马可的作品,他自己的设计也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步成熟。 
  逸飞服饰是当时在时装领域为数不多的、有前瞻性和西方审美意识的公司,它的影响力聚集了一批有想法的年轻人。他给旗下包括王一扬在内的设计师定下了一个最简单但也有些难度的设计标准:洋气。在那个国际服装信息全面缺失的年代,王一扬高水平地完成了他的设计。无论是无肩袖的极简背心,还是纯色的长袍,都与当时《Elle》、《Vogue》杂志上的款型极其类似。外媒对Layefe服饰高度赞誉,并认为陈逸飞和王一扬为上海成为中国的时尚中心埋下了好的基础,确立了一种新的“海派时髦”。 
  面对这样的荣耀,王一扬显得泰然自若,并带有自嘲情绪。“其实所谓的海派时髦是一种殖民地式的文化。上海牺牲了它自己,换来了整个中国的时尚。”王一扬笑谈道,“海派时髦对西方模式非常敏感,并且以最快速度‘翻译’ 并影响到身后广阔的内地。这是它与香港时尚的相似而又不同之处。”4年后,Layefe服饰成长为大公司,王一扬不太适应公司的变化,同时也碰到了设计上的瓶颈期,所以决定离开。随后,于2002年夏天,他和朋友合伙创建的品牌素然(Zuczug)成功问世。2005年,他又带着更加个人化的的“茶缸”(Chagang)系列亮相大声展。 
 

 

  在王一扬的合伙人黄志锋眼中,“素然”品牌的崛起,是一个相对其他行业来讲,既公平又幸运的过程。“只要能通过市场的检验,人人都还是有机会成功的。”毕业于福建师大数学系的黄志锋最早于雀巢这样的国际公司任职,回到家乡的他和朋友合伙投资了一间小型店铺。1998年,福建还没有大型百货,自然形成的商铺和集市是人们购买服装的主要渠道。2000年初,王府井百货的发展让他意识到了市场的变化,黄志锋决定改变经营模式。佐丹奴、真维斯等专卖店不遗余力的广告推销,让当时的顾客开始有了品牌意识。2001年,在福建百货商场还处于一种贩卖布匹杂货的“供销社”状态时,黄志锋和朋友的品牌专卖店就已经代理了独立设计师品牌。“广州、福建是先于上海成长起来的服装基地,‘例外’就一直在广州发展,但后期将例外推广到全国的,还是毛继鸿那种不断参加展会的方式。我就是在北京服装博览会认识他们的。后来我又在上海的梅龙镇广场认识了‘素然’。 2008年,在‘素然’转型的时机,我幸运地从代理商成为了参与者和合伙人。”黄志锋这样说。 
  王一扬或许很早便具有了品牌意识,并坚持将其发展到商业的最深处。在2008年之后,“素然”逐步由市场定义的“设计师品牌”,转化为自我定义的“设计品牌”:“传统的设计师品牌是围绕着设计师个人及其作品展开的,而‘设计品牌’则是以生活为核心、以设计为手段、以团队合作为方式的。”王一扬退居幕后,带领着十几位核心设计者,实践着转型后的理念。 
  追究这样剧烈变化的背后成因,他这样解释: 
  “时装变轻了。在过去,大师的衣服常常讲究分量和意义,这在日本的川久保玲、山本耀司,尤其是比利时设计师的身上尤为明显。影响时装的变因有两个: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网络时代下的人们行为和认知方式的变化;以及审美观的变化。人们不写信后,邮件、微博私信和微信变成了新的生活方式。文字的碎片化,使很多事物开始变得轻薄。审美观的变化更是十分明显,我们每天通过电脑屏幕、手机屏幕浏览信息,当‘屏幕式审美’成为主流时,打破了印刷品递进的视觉体验。在浏览网页时,我们会突然接触到很具体的视觉元素,甚至某个具体的人和细节。这是一种散点式的超链接关系。时装和周围的环境是这样密切相连,使我们感觉到了做衣服的新的可能性。” 
  “素然”的时装片全部由普通人拍摄完成。她们穿着颜色鲜艳、款型舒适的衣服,露出“最美、最真实”的微笑。“素然”要求模特们自信,清新,独立,并能代表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对中国文化痴迷的外国物理学家、热爱设计的职业帆船运动员,还是退休在家、与年轻人打成一片的时髦阿姨,都传递着轻松的品牌文化。王一扬鼓励年轻设计师对当下的生活和个人感受做出积极的反应,“白蛇传”系列白娘子、许仙、法海的卡通画,微博上幽默的GIF动图,都是他们对传统民间传说的当下版戏说式的的解构。同时,设计师也要关注更为生活化的事物,而不仅是高雅时尚以及酷文化。比如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菜市场。“菜市场”系列T恤上,印着鹌鹑蛋、肉排等食物的图案。这一切都把“素然”的语言转化为了一种迅捷的交流方式。   “我会一直和他们强调,‘素然’要做的是一种‘轻时尚’。真正的好设计应该穿在普通人身上,让他们在生活中很好地表达自己。这种意义,超越了时装周和杂志中所能呈现的意义。”王一扬再次强调,“在素然创建和早期发展的阶段,我们还在努力靠近西方设计师品牌的模式,2008年之后,我们意识到,素然可以摆脱模仿,更简单更积极地去反映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必也不需要承担通过服装去思考哲学问题的职能。”

有的品牌生存于媒体和杂志上,有的品牌则生存于市场中。“素然”显然是后者。不举办走秀,不依赖杂志拍摄大片来展示衣服,仅仅通过有趣味店铺的陈列,加上如微博、豆瓣等简单的网络宣传,就将新一季的服饰迅速售卖出去。虽然价格并不低廉,但至今还不断有人在网络上求购“素然”的过季商品。 
  与同类型的国际时装品牌相比,“素然”的资历很浅,但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出现,也不过短短的十几年。王一扬与黄志锋通过设计和资本两种方式,见证了整个中国现代时装设计的历程。他们的合作从一开始便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如今,“素然”已在全国拥有70多家专卖店,遍布上海、北京、杭州、成都、武汉、哈尔滨等20余个国内大中型城市,并于2012年获得《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中国创新人物奖”。消费者认为,“素然”的服饰颜色与设计风格独特,可以轻易地从众多品牌之中辨认出来,在穿着时也不必担心被个性化的设计抢去风采。虽然不倡导为设计挂上太多沉重的概念,王一扬关于时装的思考并不会停滞,他很重视时装风潮的生命力,他说:“轻时装的‘轻’也许只是阶段性的,当它不断积累并失去新的可能时,另一种‘重’的设计趋势也许会重新出现。” 

 


  专访“素然”(Zuczug)创始人王一扬 
  三联生活周刊:“素然”是年轻人的品牌吗? 
  王一扬:素然希望是年轻的品牌,年轻是一种状态,与年龄无关。“有所谓态度,无所谓年龄。”这是我们希望传递给客人的。素然并没有用传统的年龄和职业的分类方式来确定自己的消费者,而是以时装为手段去描述一种积极和富有想象力的生活,寻求与我们有近似感受和态度的人群。 
  三联生活周刊:好的设计师应该是个杂家,需要关注不同领域的事情,对么? 
  王一扬:时装是一个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的载体,又是个体创作、专业合作和商业运营的混合体,这种特质决定了设计者的“杂食”和“杂家”特征。有时灵感常常来自于其他领域,素然转型时“轻时装”的概念就是受西方近年来兴起的“轻膳”的启发(介于正餐和快餐之间,符合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一种餐饮形式)。我们希望自己的品牌即具有传统设计师品牌尊重个人创造力的特征,也能同时服务于当下都市人日常的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素然”在北京、上海两地的销售情况如何? 
  王一扬:很接近,但相对来说北京的客人对新的设计类型更开放,而上海的客人则相对谨慎些。有意思的是,我们与独立创意设计团队MORE工作室合作的“白蛇传”系列设计台历、便携购物袋、本子等周边产品在北京卖得很好,上海的顾客在这方面的消费就显得比较理性了。这与不同的城市文化有关。 
  三联生活周刊:“素然”是怎样挑选设计师的? 
  王一扬:出自哪所院校并不是我们最注重的,我们更看重个人作品中是否有自己的特点,以及他(她)是否具有潜质。我们会对新设计师有这样的要求——不要为了在T台上展示而做作品,要想象自己是为路上遇到的一个女孩设计服饰。 
  三联生活周刊:你最近都关注了哪些新的设计师? 
  王一扬:关注了一些网络上的设计师品牌,他们和我们有相像之处,都是实打实地从市场做起。网络的好处是跨越了地域的和传统实体终端的局限性。在这些设计师中,有个别人未来一定会成为中国非常重要的有影响力的设计师。我个人很喜欢厦门设计师上官喆的男装和设计师COTTON的女装品牌mymymy。另外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海外学成回来创业,设立自己的品牌,进入像BNC、栋梁和尤伦斯艺术品商店这样新兴的设计师集合店。也有国内的设计师走出去,真正进入了西方的买手市场并取得了自己的位置,而不仅仅是做一、二场时装秀,如上海的设计师王汁的品牌UMAWANG。我个人觉得现阶段的中国时装设计正在不断地蓄积活力,酝酿着一个未来真正本土设计成熟的时期。

上一条新闻:英国人眼里的皇家Style

下一条新闻:“没边”的个体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