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敦请“设计回归原点”

 2010-01-06 14:50:21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 

 

 夏维尔•卡斯特 


 

阿瑟莉•赫尔 

 

 道格拉斯•汤姆金

     

  不说大设计概念,只谈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局部,避开宏大叙事,仅呈现来自精神、内心的感受。昨日,出现在深圳大学2009深圳设计论坛上的日本设计大师黑川雅之以近半个世纪设计生涯得出的经验和设计思考,娓娓道出其设计理念,设计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通过身体感官去感受与触觉到的,小到一件产品,大到一座城市莫不如此。
   

  年过70岁的黑川雅之享誉全球,被视为开创日本建筑和工业设计新时代的“教父级”人物,他的设计影响着当代设计发展的趋势,他的诸多作品作为传世经典广为收藏。黑川出生于建筑世家,父亲与兄弟都是有名的建筑设计师。二战后日本百废待兴,建筑设计是这个家庭及个人的最适当的选择。32岁就已功成名就的黑川又开始转向工业造型设计,像达•芬奇不光是艺术家,还是工程师、发明家一样,黑川的追求与不懈努力果真令其名至实归,赢得另一称誉——东京的达•芬奇。
   

  将中国文化视为日本文化原点的黑川经常来到中国,他还是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首次来深交流设计的黑川带来了他的设计智慧,他认为设计要解决与表达的就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他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分为素材、群体、破绽、气场、偶然、沉默、暧昧、原型等8个方面。
   

  自然的巨石对人有强烈的冲击力,这种原物是设计的素材,其存在感就是设计的原点,黑川对素材特别钟爱与珍惜。他说,自己总是先喜欢上材料,然后再根据其适合做什么进行构思。“群体”概念其实表达的是设计的局部与整体、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破绽”体现的是黑川设计中更新与循环的观念,樱花之所以美是生命短暂让人期待来年的再生。“气场”的思想从中国传入日本,黑川以建筑的两种概念举例,一种是像箱子一样的建筑,“气”往内聚,一种是像伞一样“气”往处溢,物质生命会消亡,而“气场”则能留存。“气场”或许可以理解为空间感,黑川表示,“建筑、城市规划中用气场的原理去诠释的话会有更好的表达。”“偶然”无法去策划、计划实现,黑川说,设计师要尊重偶然,培养发现偶然的能力,落实到设计作品则是“人工”与“天成”的结合。“暧昧”意为模糊、界别不清,这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思考。
   

  在8个设计观念的阐释中,黑川多次提到一个说法,“寻找设计原点,让设计回到原点。”他说东方的设计理念中有回归原点的感觉,日本设计师一直在寻找这种感觉,他也多次以中国文化来展示作品理念。他认为,作为灿烂文化大国,中国有一个寻找回归原点的过程。

 

  黑川雅之专访:
  做设计确实要有天分

   

  “艺术与商业是一对永远需要平衡的关系,我现在还在这样做。”黑川雅之在昨日讲座之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人生、谈成功、谈设计文化、谈艺术主张与客户需求,黑川先生有个说法,处理客户与设计艺术价值的冲突,比如,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就要表达,但表达方式是很重要的。


     期待体现人文关怀的建筑


     《文化广场》:您认为新兴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建筑?

  黑川雅之:我常来中国。中国的许多建筑我感觉在追求有趣的造型,能很好体现城市与人的融洽关系,以人为本的建筑看到的不多,还比较欠缺,期望这一类人文关怀的建筑能越来越多地出现。
   

  《文化广场》:以普通人的眼光看,现代建筑总是以高度、体量、外观标新立异为特征,这代表建筑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吗?
   

  黑川雅之:我觉得需要记住的一点是,人们在向往未来时,不要忘记过去,回顾过去也是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来说,童年回忆、家庭的成长,街道的内容与故事都构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底蕴,建筑师要做的是做出思考、整理,将现代与传统很好地融合起来。
   

  《文化广场》:您在讲座中多次提到设计寻找与回归原点,这个“原点”可否理解为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黑川雅之:“原点”指的是素材、原物,也可以泛指文化本源。我不了解深圳,但深圳一定有自己独特的都市文化。回到原点,也是寻找到自己的特点,重新出发。
   

  设计与恋爱感觉一样


     《文化广场》:您从事设计快半个世纪,设计之于您意味着什么?
黑川雅之:人为了所爱、追求不惜抛弃生命,我就是将生命注入设计,这跟恋爱的感觉一样,设计确实就像谈恋爱。
   

  《文化广场》:人们都想知道您成功的秘诀,您能给年轻设计师一些建议吗?
   

  黑川雅之:概括地说,首先要提高审美眼光,要看很多东西,多去美术馆,多看电影、戏剧等体验所有与感受美有关的艺术,在这一过程中去追问、审视自己感动的是什么,不管你是做设计,还是从事艺术等其他工作都很有必要。同时不能被专业框住,要多读专业以外的书,阅读有益于建构与深化自己的知识面与人文素质。我在读大学、硕士和博士时,看专业书的比例很少,哲学、艺术、人文方面的书倒是看得很多。另外,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寻找生活中的感动和兴奋点。持之以恒地朝这三个方向努力,就能做出一番事业。
   

  《文化广场》:您觉得设计需要天分吗?
   

  黑川雅之:设计确实要有天分,这跟遗传有关。从小我就喜欢画画、手工制作,都是在学校拿第一,并在外面展览。当然兴趣与天分有很微妙的关系,爱好与真正有才气从事喜好的职业是两回事,所以要认清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干设计这一行,如果不行的话,趁早改行,我在教学中也是这样主张的。
   

  日本文化的原点来自中国
   

  《文化广场》:您被誉为开创日本建筑与工业造型设计新时代的设计师,这种开创性体现在哪?
   

  黑川雅之:这属于回顾性问题,我是早稻田大学建筑工学的博士,我的父亲和哥哥、弟弟也都是建筑师。建筑是服务于人的设计,工业造型则是为产业而设计,当时日本面临工业制造的转型,对造型设计的选择受到两种设计观的冲击,一种是美国来自流水线的大工业生产设计,一种是从欧洲引入的艺术性工业造型设计,而我选择的是欧洲人文艺术的概念,重视人文。所谓开创性,大概就是用我的实践证明了这种选择的可行性。
   

  《文化广场》:中国设计发展正处于学习过程中,您也走过了一条学习西方再回归东方的道路,在设计中应该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呢?
   

  黑川雅之:日本在工业设计最初阶段,也有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日本对西方文化学习得很多,学习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来唤醒、挖掘隐藏在东方身体内沉睡的部分,最终实现东西方的不同理念的嫁接,形成自己的体系。嫁接要经历一个理解、消化、吸收的痛苦过程。比如设计椅子,日本原本只有榻榻米,没有椅子,这就要从日本视野去认知世界,理解世界,得出自己的经验。
   

  《文化广场》:您的网站有日文、英文、中文,中国文化对您有怎 样的影响?
   

  黑川雅之:我一贯认为,也在教学中多次提到,日本文化的原点来自中国。中国对日本来说,是文化之父,我的名字就是中文。我所说的日本的东方文化其实就包含了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化广场》:您是跨界大师,跨界更能激发灵感吗?
   

  黑川雅之:跨界正在日本慢慢流行。在文艺复兴,或是更早些的中国,艺术是不分界的,所谓领域也是时代学科发展,人为设置的结果。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是全才,像达•芬奇一样。
   

  我所理解的跨界就好比我身穿的这件衣服,如果无限放大,到符合一定的比例,就是建筑,像矿泉水瓶同样,这就是一个小比例的瓶状建筑。我想跨界概念的前提是做好基础设计。
   

     十年打造一个“设计年”
     ——访巴塞罗那艾里萨瓦设计学院院长夏维尔•卡斯特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对于巴塞罗那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以一种非常个性的方式向各国介绍这座城市。也是从那年起,我们开始了每年一届的‘春季设计周’。”西班牙巴塞罗那艾里萨瓦设计学院院长夏维尔•卡斯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掩饰第25届奥运会对城市的影响。巴塞罗那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经济中心,因此,极富创意的设计产业成了这座城市特色鲜明的标志,让城市有了个性化表达。“经过十年‘设计周’的发展,在2002年发展了一项名为‘设计年’的活动,旨在营造‘全民创意’氛围。”
      

  夏维尔•卡斯特介绍,2002年前的“春季设计周”都会有特定主题。在这一周中,各种展览、论坛和非正式的设计师沙龙密集展开,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则起到一个传达信息、引导大众参与的作用。十年之后打造的“设计年”则是一个全民的节日,除了专业设计师和设计产业相关人士组成的设计网络,全城所有市民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十年间各方力量对设计理念的传播和创意氛围的营造,让这座城市形成了一种大众设计文化。民众对设计的接受和欣赏能力不断提高,创意设计已成为渗透到城市每个空间的必要组成部分。”

  

  得知深圳“创意十二月”已举行到第五届,夏维尔•卡斯特非常惊讶。他说,这表示深圳这座城市正在努力形成自己的个性。在这一个月里,各个创意领域举行的多项活动,能吸引全民参与,提升民众的审美水平。尤其是自去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设计之都”后,深圳更应该以此为契机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正如当年的奥运会对于巴塞罗那一样,‘设计之都’称号的获得也是一种催化剂,能更好地促进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并让深圳的发展定位更为准确而清晰。”

  

  对于深圳即将到来的“12月7日创意设计日”,夏维尔•卡斯特认为,“设计日”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为大众提供交流机会,以了解设计的重要性。他认为,设计日还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志,简洁大方且便于传播。如2002年巴塞罗那“设计”年标志就是一款简洁大方的回形针,既经济又实用。
   

     “文化多样性”激发设计灵感
     ——访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工程系主任阿瑟莉•赫尔
   

  来自英国的阿瑟莉•赫尔既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工程系主任,又是一家家居设计顾问公司的合伙人。因此,阿瑟莉•赫尔更习惯在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设计与市场的结合。
   

  阿瑟莉•赫尔告诉记者,在过去的六年间,他一直在主持一个名为“走出去”的项目,带领创新设计工程系一年级学生到中国、日本、泰国等国家,参加跨学科项目的合作,试图通过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今年5月,他还带领30名学生去库马西恩克鲁玛科技大学进行了一个跨学科的合作项目,目的在于通过设计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手工艺产业,使更多手工艺品可以推向西方市场。
   

  提及世界公认的“创意之都”伦敦,阿瑟莉•赫尔认为伦敦之所以能在设计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是多方因素的融合。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的多样性,为设计师分享观点和激发创意提供了基础”。“据我所知,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这座城市,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为创意提供了源泉。”阿瑟莉•赫尔说,深圳正处在从全球制造中心向创意中心的转型。在几天的参观讨论中,他可喜地看到,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设计师以及生产厂家间已慢慢形成了良性的合作,这正是深圳创意产业能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深圳已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的称号。接下来,深圳应该向‘创意之都’的目标努力。”阿瑟莉•赫尔说,尽管深圳近年来在创意产业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深圳要真正创造自己的设计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让这座城市更有创意是政府、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他建议,设计师应进行跨界合作,将各个领域间一些不寻常的东西结合起来,尽量保持多学科融合。此外,要想支持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关注城市内较为贫穷的地区,因为全球很多知名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是从这些区域走出来的。

   

  让设计来改良城市
     ——访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道格拉斯•汤姆金
   

  “设计之都,一个新观点”是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道格拉斯•汤姆金在设计论坛上的演讲题目。他认为深圳要打造世界级的“设计之都”有很多种途径。如“设计节”、“设计周”等活动,是向大众宣传设计理念、展示设计作品的重要途径。但对于任何想要发展设计产业的城市来说,最关键的是如何让设计改良城市,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据道格拉斯•汤姆金介绍,在悉尼,设计界的同仁经常会聚在一起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来更新城市环境。比如给悉尼一些现代化大楼后面的小巷进行一些装饰设计,令光线暗淡的小巷散发出独特的设计韵味,让城市显得与众不同。比如改造悉尼歌剧院的灯光设计,在公交车上进行涂鸦艺术等,以此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游客。
   

  目前,道格拉斯•汤姆金正在进行一个如何用设计来防止犯罪的研究。据了解,在全球,只有伦敦和悉尼两地有研究所进行该项的研究。道格拉斯•汤姆金用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设计在防止犯罪发生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图书馆看书时睡觉的学生,其后背的包很容易被偷。设计师便设计了一种手提底座,如果有人想偷电脑,就会发出警报。自从美国“9•11事件”后,因为害怕恐怖分子把炸弹放到垃圾桶里,悉尼的铁路车站旁便没有了垃圾桶。为此,道格拉斯•汤姆金等设计师与警局合作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炸弹检测垃圾桶,虽然结构较为复杂,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道格拉斯•汤姆金还特别强调,凡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都应该“为环境而设计”。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回收利用,尽量节省材料。“设计师还应该学会从自然界获取设计灵感,研究新的设计方式。”道格拉斯•汤姆金介绍,西方有些设计师正在研究“生物拟态”设计,通过模仿生物特性进行设计创新。鲨鱼皮泳衣就是”生物拟态“设计的例子。另一个例子则是根据鲸鱼鳍设计的一款风车。鲸鱼鳍上的凹痕,让鲸鱼在游泳时能减少阻力游得更快。设计师便将风叶的结构设计成鲸鱼鳍的样子,这样能加快风叶转动,产生更多的能量。“其实,有很多种途径促进设计的发展。只要用心发现,自然界就是最好的指导老师。”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