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童慧明:交互设计——21 世纪的新设计专业

 2011-03-02 10:42:04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2010 年12月9日上午,“第五届广东省工业设计活动周”开幕不久,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属下的“广东省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举行了简朴的创立揭牌仪式(图1),宣告中国第一个交互设计的专业组织正式成立,成为“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这一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最迅速的新设计专业在中国推进过程的里程碑式事件。

 

图1

 

  在次日于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报告厅举行的有上千人到场的“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大会”上(图2、3、4),来自海内外数十位交互设计设计师、学者的演讲与工作坊,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交互设计在当下中国设计业界发展的热度。

 

图2. 2010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现场,900人的报告厅坐无缺席

 

图3. 童慧明教授作开幕式致辞

 

图4. 来自国内外的参会嘉宾合影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始,作为一门关注人机交互体验的新学科,交互设计就由世界著名的美国创新设计公司——IDEO的创始人之一比尔·莫格里奇(Bill Moggridge,图5)在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最初定名为“软面(Soft Face)”,相对于当时工业设计界更多关注于产品的“硬体(Hard Ware)”,暗示 IDEO 对产品“软性”设计的强调。尔后才在80年代末将其改名为“Interaction Design”――交互设计。

 

图5. Bill Moggridge (资料图)

 

  交互设计,是一门定义交互系统的构架与行为的新设计专业,是研究人工制品或系统与其用户或参与者发生交互行为的科学方法。相对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带有“纵向”特征的传统设计专业而言,交互设计则更具有“纵向”的属性,因为当我们用“交互”的观察方法去审视上述这些设计领域时,会发现所有的人造空间、硬件设备、软件产品、交通管理、移动工具、可穿戴物品、售后服务等人造系统中,均存在大量的人机交互问题需要我们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美国苹果公司近年来连续推出的一系列产品:iPod、iTouch、iPhone、iPad (图 6)以及与这些系列产品密切关联的网络服务系统 iTunes之所以获得全球性的市场成功,最大的秘诀就在于其交互设计的属性得以完美呈现。

 

 

 

图6. iPod、iTouch、iPhone 4、iPad(资料图)

 

  由于交互设计最初发轫于“界面设计(Interface Design)”,而在设计界的发展中,交互设计师的力量的确在计算机、互联网领域最强大(如上述参与“交互设计体验日大会”的设计师几乎全部来自计算机与互联网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交互设计就等同于界面设计。

  实质上,“界面”本身仅是一个静态概念,早期的“界面设计”所关心的也仅是界面本身:界面的组件、布局、风格以及这些因素之间是否能支撑有效的交互。但“交互设计”则有更宽广的领域,更加注重产品和使用者行为上的“交互”与过程。从核心意义上说,“交互”更大程度上是指人机间的交互,是“界面”确立的源头。只有当产品的人机交互行为被清楚定义时,界面才能产生。可视的界面组件是为交互行为服务的,可以更美、更抽象、更艺术化,却不可以为了任何理由干扰或破坏产品的交互行为。

  从用户角度来说,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提供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令人机交互过程的效率得以增强和扩充,在产品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友善、互动的有机关系,高效地服务于使用者。

  从交互设计师角度说,交互设计首先要进行用户研究了解特定设计主题的背景和相关信息(如用户的使用习惯与行为模式),继而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以及行为相关的形式,并从可用性和情感因素等方面来评估设计质量。交互设计虽然与系统的界面设计关系密切,但其重点关注的是和系统行为相关的界面部分,着重于提高用户的体验,而不是其他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要和许多产品产生“交互”,从定时叫早的闹钟(或提供了闹铃功能的手机和电话机)到热早餐时操作微波炉,从打开电脑或iPad 浏览网站或电子邮箱到用遥控器观赏电视节目,从在地铁自动售票机前投币购买单程车票到 ATM机上取款,从手机调取 MP3 音乐到途中随机拍下图片后上传至个人的微博……我们已被各种人机交互行为所围绕,在享受良好的交互设计提供的便利服务同时,也会有如下的糟糕体验:

  当你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的地下停车场因忽略自己的停车区位而找不到车子而抓狂的时候,当你用电话查询自己的银行账户时因喋喋不休的录音提示你如何操作而心情烦躁的时候,当你买了一台新的数码相机一脸茫然地面对使用手册的时候,当你心急如焚地在人行斑马线端头苦等绿灯亮起的时候,当1.80 米身高的你在火车站售票窗口需费力地压迫弯下腰来与窗内坐着的售票员交谈时……你已经在遭遇“交互设计”缺失的困扰了。

  而展馆地下停车场的指示系统、电话银行的查账系统、数码电子产品的用户手册、交通红绿灯的时长、火车站的售票处都是经过“设计”的、甚至是符合“国标”的。但这些所谓的“设计”均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弊病,忽略了设计的核心价值——与人互动、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者。

  如前所述,交互设计呈现出对传统设计专业的“横向”切割特性,预示着其在这些设计专业中具有被吸纳、融汇与进化发展的广阔空间。如果交互设计仅仅被限定在计算机、互联网领域是完全不够的,它的最大魅力在于令人造物品由硬体到软体、由视觉到触觉、听觉、味觉均能与人发生良好的互动效应,创造完美的服务体验。

  交互设计作为一门设计教育的专业,最早始于1989年的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CA),由格林·克莱姆顿-史密斯(Gillian Crampton-Smith)教授创建了交互设计的硕士学位(初始名为“计算机相关的设计”,后改名为“交互设计”)。2001年,她在意大利都灵省的小镇Ivrea创建了交互设计研究所,专门从事交互设计的研究和教育。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设计院校已普遍开设了交互设计专业与课程。

  但在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中,交互设计则严重滞后——在当下中国内地已有 1300 多所大学开设有“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类专业系科、近百万人培养规模的背景下,鲜有院校开设有交互设计专业。与上世纪80年代初“工业设计”由高校引领发展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交互设计在计算机、互联网产业呈狂飙突进之势时,中国的设计院校陷于集体失语的囧态。

  值得庆幸得是,在广东省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的创立以及“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大会”举行的前后,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以及华南地区的几所高校已先后设立交互设计专业,并将其作为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最有成长力”的设计专业加以建设,呈现设计教育在落伍之后的奋起态势,为中国的交互设计产业成长蓄积更大的能量。

  (作者:童慧明,广东省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