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加快建设转型升级新引擎 松山湖将建千亿强区

 2011-01-25 10:35:08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2011年至2015年将步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以下简称“十二五”时期),这也是东莞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松山湖”)促进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美丽的松山湖,风景独好。

 

  如果说那些已经先于松山湖获批并成长起来的国家高新区,如一柄玄铁重剑持重而老练;年轻正富有朝气的松山湖就像一把灵秀仙剑,清风飘逸正欲施展潜心习练多年的功力,剑一出鞘所到之处无不侧目。

  为加快将松山湖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高科技园区,为促进东莞乃至珠三角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更加突出的带动作用,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共东莞市委关于制定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东莞市委市政府对松山湖发展的战略部署,松山湖已制定《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这既是松山湖未来五年开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也是松山湖这把灵秀仙剑舞出剑气的剑谱。

  园区工业总产值迈入全省高新区三强

  展望“十二五”??

  “十二五”时期,松山湖将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魄,以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力争到本期末,园区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2000亿元左右,位居全省高新区前三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位居全省高新区首位,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低碳经济示范区、转型升级新引擎、高端项目聚集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宜居创业乐园以及国内一流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好风凭借力,乘势正当时。

 

 

  ■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松山湖将大力实施“品牌提升、创新引领、人才强区、配套先行”发展战略。

 

  ■空间布局

  松山湖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根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空间布局上划分为高科技产业区、教育研发区、国际总部研发区和台湾高科技园区四大片区。

  (一)高科技产业区

  高科技产业区位于园区北部,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是松山湖承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与企业总部的重要载体。

  “十二五”时期,预计IT企业建筑面积将达到130万平方米左右,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最大的IT产业聚集区;同时建设松山湖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松山湖创意设计城,推动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建设,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所需。

  (二)教育研发区

  教育研发区位于园区中心区域,是松山湖的城市核心区,集行政、商务、教育、研发、商住、旅游等功能于一体。

  “十二五”时期,教育研发区将重点建设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积极申报中央组织部“国家级海外高层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造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的松山湖科技创新园,打造成东莞服务外包基地;建造总建筑面积为17.4万平方米的松山湖新竹苑,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总部;建造占地1.1万平方米的松山湖生物科技园,尽快建设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有影响力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规划建造面积千亩的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建成国际化数字多媒体产业集群区;建造松山湖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力争成为全球电动车产业及电动车文化的标杆。

  (三)台湾高科技园区

  台湾高科技园区位于园区东部,是松山湖引进台湾高端产业项目的主题园区。该区域规划面积近6.8平方公里,分为先进IT制造与LED光电区、大型晶圆及面板制造业区、研发与配套区三个功能片区。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浓郁台湾特色的国际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成为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园区和承接台湾高科技项目的重要平台,加快推动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十二五”时期,松山湖将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为东莞企业发展提供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服务。为切实推动松山湖综合保税区建设,申报建设松山湖海关。

  (四)国际总部研发区

  国际总部研发区位于园区南部滨湖区,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等项目,目标是建设成为松山湖的科技核心区。

  “十二五”时期,国际总部研发区将加快推进云计算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完成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在内的所有规划编制工作,建成旅游区商业及其他配套设施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成市政道路20公里。

 

  ■发展重点

  (一)加快建设珠三角低碳经济示范区

  大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探索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力求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开辟出一条“绿色通道”,加快将松山湖建设成为珠三角低碳经济示范区。

  亮点:积极推动并尽快争取松山湖纳入国家高新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简称新三板)试点园区”。

  (二)加快建设珠三角转型升级新引擎

  着力建设一流的技术产业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松山湖对东莞乃至珠三角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辐射带动力,加快将松山湖建设成为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亮点:至“十二五”期末,培育1-2个国家级云计算相关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建成具有千万级计算单位、EPB级储存能力、百G以上宽带的绿色云计算基础设施。

  (三)加快建设珠三角高端项目聚集区

  着力引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使松山湖尽快发展成为珠三角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企业的重要集聚地,为东莞及周边地区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亮点:全球招商,加入国际性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尽快申请加入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知名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以及相关国际性或区域性园区合作组织。

  (四)加快建设珠三角人才高地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积极聚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将松山湖建设成为珠三角重要的人才高地。

  亮点:政策吸引,多层次引进,建立松山湖人才储备库,对各类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海外优秀留学人员、拔尖人才实行全程跟踪服务,从国内外发现和引进园区发展的急需人才

  (五)加快建设珠三角宜居创业乐园

  继续实施强优补短策略,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营造一流的软硬环境,尽快将松山湖建设成为珠三角既适宜创业又适宜居住的投资乐园。

  亮点: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针对生物技术、LED、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制订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并对现有政策进行适时调整,加大宣传力度。

  (六)加快提升产业协作能力

  认真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密切开展区域经济、科技、人才合作,充分整合利用区域资源,进一步提高松山湖产业协作能力。

  亮点:加强与港台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合作、加强与广深在科技方面的合作、加强与东莞各镇区的对接合作、加强与市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加强与园区各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协调。

  (七)加快建设服务型园区

  以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为动力,把提高行政服务管理效率作为提升园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探索适合园区实际的高效行政审批制度和管理模式。

  亮点:1、提高信息化水平;2、加强规划建设管理;3、加强资源环境管理;4、加强科技管理服务;5、加强治安综合治理;6、加强交通管理;7、加强安全生产管理;8、妥善做好信访工作。

  (八)加快“中国·松山湖”品牌提升和文化建设

  制定松山湖品牌战略规划,提升“中国·松山湖”品牌知名度。建立松山湖品牌营销体系,选择国内外知名媒体对松山湖进行形象策划和宣传,建立松山湖品牌立体传播网络。

  亮点:创作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精品,通过文化精品将松山湖品牌形象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高水平规划建设松山湖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松湖广场附属设施、演艺中心、玩具博览馆、台商俱乐部等标志性公共科技文化设施,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学术活动,积极打造园区白领精品文化。大力推动工业旅游、科技旅游和特色旅游等新兴旅游项目。

 

  ■具体目标

  (1)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 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48%左右;

  ——— 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50%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左右;

  ——— 税收收入达到1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41%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

  (2)主要科技创新指标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左右,科技财政三项经费占可用财力比例达到12%左右;

  ——— 经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左右;

  ——— 五年累计引进、培养市级以上领军人才100名左右、创新团队50个左右;

  ——— 各类专利申请量达到8000件左右,年均增长54%左右;授权量达到4000件左右,年均增长64%左右;

  ———园区信息化综合指数达90%以上。

  (3)主要资源环境指标

  ——— 全社会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达4%左右;

  ——— 单位GDP能源消耗达到0.04吨标准煤/万元,比2010年下降11%左右;

  ——— 环境质量综合指标达到95分以上;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00%。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