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征战时代最前沿 深圳酝酿高新技术产业再升级

 2010-11-25 10:56:52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预计到201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规模将实现超过1万亿元!”今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曾宣称:“新兴产业将是深圳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

  在日前刚刚闭幕的第十二届高交会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也是最耀眼的“明星”。11月16日,深圳市市长许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论坛上再次表示,未来深圳将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重点选择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新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早在2009年,深圳就明确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作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制定出台了相关振兴发展规划,并提出到2015年形成6500亿元产业规模的目标。今年以来,深圳市政府多次表态将文化创意、新材料纳入深圳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并在年内出台这两大产业的振兴规划。

  30年前,蛇口炸响的第一声“开山炮”拉开了特区建设的序幕;30年后,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将为而立之年的深圳再次注入发展的活力。

 

 

  30年3次产业转型

  深圳经济特区30年的历史中,已经进行过3次产业转型。

  也许已经鲜有人记得特区建立之初走私的疯狂。那个年代,一块肥皂从中英街带出来,立马就可以卖到原来价格的3倍。1985年,曾有香港媒体用大量数据佐证两个事实———第一,深圳的发展速度是靠大量的基建投资产生的;第二,深圳的经济结构是以贸易为主,并且是以面向国内的转口贸易为主。

  就在这篇评论发表的当年,中央对走私打出了铁拳,加强对深圳进出口商品的控制。一夜间,深圳几千家公司关门倒闭,深圳经济遭遇了第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种状况下,深圳开始了第一次转型———大力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发展工业。

  这次转型的结果是大量三来一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深圳形成了外向型的工业结构。到1994年的时候,深圳的工业产值则已经跃升到全国前列,GDP也上升到第6位。

  如果说第一次转型是被迫的,那么第二次转型则是深圳的主动选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著名学者胡鞍钢提出了“特区不特”的命题,并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深圳从这次讨论中猛醒过来,开始提出“第二次创业”,并提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

  这次转型亦有阵痛,不少三来一补企业外溢到周边城市,深圳遭受了短期内工转费流失的巨大压力。1999年,深圳将举办了多年的以招商引资为主的“荔枝节”替换为“高交会”,在全国高扬起高新技术的旗帜。

  截至2009年,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经达到了85000多亿元,成为了深圳第一大支柱产业,以全国高新技术产业高地的姿态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抢眼,佐证了第二次转型的成功。

  2005年,深圳悄然开始了第三次产业转型,标志性事件是文化产业上升为城市的第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深圳“一号文件”聚焦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以及2008年底国务院通过的《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8年,深圳的第三产业产值超过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更具意义的是,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前3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发展工业为主,而后30年,中国的开放则要转向服务业,前海承担着改革开放新的内容。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近几年,深圳的五洲宾馆每年都会举行多起招商会,不仅汕尾、湛江、潮州等省内城市纷纷来深圳招商引资,湖南、甘肃、江西、四川等内地省份也接踵而至,来深大力宣扬投资环境。

  30年前,深圳是一块急需资金的磁铁,不仅吸引了大量港台资金,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资金源源不断输入深圳,仅固定资产投资30年就增长了2896倍。而现在,深圳正在“走出去”,构建“大深圳制造格局”。

  2009年,深圳出台了《深圳市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行动方案》,将积极引导和推动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配套环节、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加工制造环节、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和在深圳发展后劲不足或带动能力较弱而转入地具有比较成熟的产业配套环境等5类行业(企业)向外转移。

  目前,深圳已经在粤东和泛珠三角地区布局建设了10多个深圳产业(转移)园区,并在越南第三大直辖市海防建立了战地800公顷的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济贸易合作区。

  深圳的目标是,发展壮大总部经济,加快形成以深圳为核心的产业梯度圈层结构,扩大深圳工业的辐射影响范围,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研发创新基地,形成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产管理中心和生产服务中心。

  深圳的土地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2008年建设用地已达到917平方公里,开发比例高达46%,而一河之隔的香港仅有24%。未来,深圳新增建设用地极限潜力仅为142平方公里。

  没有米何以为炊?没有土地何以发展?深圳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但辐射力却是无限的。加快产业升级,实施产业转移,只有走出去,深圳才能突破土地面积的限制。正如王荣所说,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后劲。

  高新技术产业再升级

  2009年,全球都深陷在金融危机中挣扎,而深圳则在此时接连出台了互联网、新能源、生物三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力争2015年实现6500亿元的产业规模。为此,深圳将为每个产业每年投入5亿元,连续投入7年,总扶持资金高达105亿元。

  去年,深圳三大新兴产业的规模为1400亿元,6年后达到6500亿元的规模看似不过雄心勃勃。而许勤用数字算了一笔账,三大新兴产业年增速在30%—50%之间,收入弹性系数很大,实现6500亿的产值完全有可能。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今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的新兴产业群将会扩展到文化创意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到2015年将形成超万亿的产值。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2009年以来,深圳的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产值超2亿美元的杜邦太阳能薄膜项目去年底正式投产;华南第一个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项目中芯国际生产线项目投产在即;全球疫苗巨头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巴斯德相继在深投入10多亿元建生产基地;投资100亿元的8.5代液晶显示项目落户深圳光明;全球唯一实现芳纶复合材料量产的企业龙邦迁址鹏城……

  城还是那座城,土还是那块土,但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悄然实现了向最尖端、最前沿、最高附加值的转身。在这方面,深圳又一次率先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站立在了潮头。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