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腾笼换鸟势在必行 珠三角总部经济借机腾飞

 2010-11-11 10:35:16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10月22日上午,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原厂房爆破拆除,这家销售收入曾列全国棉印染行业第一名的企业就此成为历史。

  “苦苦撑了两年终于撑不下去了。不转移就得死!产业转移影响对珠三角冲击太大了!”东莞长安镇一位负责人说。

  福安厂的遭遇同样在深圳上演。今年8月,给沃尔玛代工的邯泰鞋厂董事会决定关闭工厂,解散4000多名工人。深圳市皮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维东说,很多深圳传统行业的企业正面临生死抉择。

  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经支撑着整个广东经济的大半江山,如今产业转移浪潮正影响着这些企业。在珠三角,大量代工企业利润已降到5%以下。“随着汇率的变动和招工难,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快要撑不下去了,”刘维东说。

 

 

  面对着一浪高过一浪的产业转移浪潮,尤其是企业“组团”撤离,珠三角产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没有新的更高端的产业补充,珠三角将会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表示。

  “产业转移最可怕的是当真正的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浪潮扑面而来,我们才刚刚如梦初醒。”梁桂全说。

 

转型阵痛——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

  “冲击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转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低端产业转移出去后,关键要有更好的产业填补进去,产业转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受很长的痛苦期”,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说。

  “面对产业转移,如何做好产业补充,防止产业空心化以及怎样把企业的总部留下,不仅对珠三角而且对广东来说都更为重要”,邓伟根说。

  其实,东莞今天所经历的痛苦,对佛山南海来说,似乎是来得更早一些。南海低端产业的转移并不是来自于金融危机后的被迫,而是“遍地是垃圾”的小冶炼惊动了境外媒体,外媒的曝光让当地领导坐不住了。

  “大沥铝合金市场要整顿,那些污水横流的小冶炼一定要关闭,这是时任佛山市委林元和书记下的死命令!”南海区区长区邦敏说起三四年前的那一幕仍然历历在目。“那时候真的好难,把那些污染企业赶走,等于砸了村民的饭碗,车胎经常被扎破,区政府办公室的玻璃也被打碎。”

  “我们是下了决心‘铁腕治理’的那些‘十五小’企业。它们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浪费了极其宝贵的土地资源。”区邦敏说。即使是影响了GDP,也要毫不犹豫地关掉或转移。而对环境没有大污染的,但占地面积大,比如陶瓷企业,已经不适合在珠三角发展了。

  南海在关掉低端产业的同时,加快引进了一批如本田、奇美等先进的制造业和建立了金融高新区等现代服务业,不仅有效弥补了产业链,南海产业因此而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产业转移还有另外几种类型,一种是全国布点,美的集团想做大做强,必须走出广东、走向全国、面向世界,从北滘至芜湖,从国内至越南、俄罗斯,否则1000亿的产值很难做到2000亿;另一种是省内布局,向粤东粤西粤北落后地区转移,做到转得出来,发展得起来。”邓伟根分析说,产业转移,对珠三角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能只看到它对经济的冲击,也要看到可能让珠三角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当富士康转出深圳之后,单位面积产出更高的华为、比亚迪等本土企业,正在获得更多青睐。而在民间、学界乃至政界,正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富士康为深圳的产业升级腾出空间。

 

南海先行——做珠三角“客厅”还是“厕所”

  去年2月26日,一项涉及LED前端核心技术的外延芯片生产项目———旭瑞光电在南海奠基,这是国外LED芯片生产的核心技术首次进入中国,对于LED这一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南海抓住机遇,打造金融服务的后台,建立“广东金融高新服务区”为广州的这些分支机构做数据支持。

  如今“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被列入省七大金融创新平台之首。南海区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先后引进了友邦保险、中国人保、东亚银行等10多家国内外金融机构。

  南海桂城区则把产业转移后的旧厂房进行改造,建立“广东都市型产业基地”,重点扶持和培育科技孵化平台、技术研发基地、服务外包、动漫创意等都市型产业。目前,天安数码新城一期、瀚天科技城已有100多家高技术企业进驻。投资总额超30亿元的鸿晖新城、慧丰科技大厦等10多座商务写字楼建设,吸引了7万—8万名白领就业。

  为何南海在产业转移之后能成功吸引高端产业落户?南海区长区邦敏对记者说,在南海低端产业转移和关闭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做珠三角的“客厅”还是“厕所”?你只有打造出一流的环境,作出科学规划,成为了珠三角“客厅”之后,才能吸引更高端产业的投资。

  因此南海在提升产业的同时,通过整合城市土地资源及改造城市环境,成功地打造“城市南海”、“生态南海”,吸引了世界500强的目光和世界高端产业。

  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认为一些产业转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他认为,产业结构好比一个金字塔,自上而下,梯度不一,对于那些转移企业要清楚是处于金字塔的哪一层,然后定性企业迁移的后果,有针对地接收新企业入驻,弥补产业链。

 

探寻出路——打造多核总部经济正逢其时

  “产业转移并不可怕,发展总部经济才是将来珠三角必然的选择”,香港智经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朱文晖认为,珠三角打造总部经济正逢其时。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具备内部基础与外部条件。珠三角目前产业升级转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外迁”与“进入”能否同时顺利完成,即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的同时,能否吸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二者缺一不可。这与当年香港的情况十分相似。

  朱文晖认为,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是珠三角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解决好制造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第一产业的优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重点体现为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消费服务业,继续强化珠三角作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同时发展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与之相配套。这就提出了打造总部经济的必要性。

  他认为,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发展带来税收贡献、产业乘数、消费带动、劳动就业、社会资本效应等5种效应。

  然而,在本省总部经济吸引力偏弱的情况下,不少广东本土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纷纷将总部向上海、北京等城市迁移。

  “珠三角区域不大,核心区拥有一流的基础设施、充足的人才供应、强大的工业基础、较高的人均收入以及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独特优势,都为珠三角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江帆说。

  不仅如此,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缘,也让珠三角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受益不小。

  更多的专家认为,随着广州、深圳与香港经济差距的缩小,大珠三角总部经济正由香港一个中心,向以香港为中心、广州和深圳为核的“一心多核”格局演变,三地正在呈现并形成互补之势。将来跨国公司在珠三角的布局,也能体现出这种互补的格局。

 

产业升级——127家500强企业落户羊城

  “企业转移怎样把企业总部留下,顺德、佛山经验是可以学的”,邓伟根建议。

  据了解,顺德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在产业链配套等因素影响下,很多大企业总部都没有迁移。顺德经验,就是通过构建强有力的协调机构,全面统筹,对于产业承接,全面布局,合理规划。凭借着“顺德制造”的先天优势,目前已将美的集团、格兰仕集团等企业总部留在了顺德,打造成为顺德特色的产业总部聚集区。

  在珠三角,瞄准“总部经济”的远不止顺德一地。在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总投资26亿元、总规划达1000多亩的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作为佛山市打造陶瓷产业总部经济的第一个实质性载体,如今已初见集聚效应。进驻商户除了佛山本土品牌,还有来自福建、山东、河北等国内其他产地的品牌,更有来自意大利、日本等的国际品牌。“作为一家江西企业,我们将借助广东的大开放环境和陶瓷总部基地的全球性营销平台,提升自己的品牌,让产品走向世界。”2008年12月底,江西太阳陶瓷将营销总部正式南迁落户佛山,其总经理胡精斌这样说。

  而毗邻佛山的广州,经过多年的集聚,总部发展平台较多,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期发布的由北京市社科院等机构完成的《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分析显示,广州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为76.22分,位居全国第三。据不完全统计,全球500强中有127家在广州落户,有98家跨国公司在深圳开展经营活动。

  今年8月初,深圳民企比亚迪已和德国奔驰汽车母公司戴姆勒正式挂牌成立主打新能源汽车的合资公司。据悉,公司名为“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双方在9月30日举行挂牌仪式,现时已有多名德方人员入驻合资公司担任合资公司包括首席运营官在内的重要职务;而比亚迪股份副总裁廉玉波(总工程师)将出任合资公司的CEO。该公司的总部就设在深圳。

  据了解,目前,珠三角已形成跨国公司将亚太区总部设在香港,中国区总部设在广州或者深圳的态势。“随着总部经济的不断壮大,珠三角也将进入新的辉煌。”李江帆相信。

 

  “最可怕的是当真正的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的浪潮扑面而来,我们才刚刚如梦初醒,没有新的更高端的产业补充,将会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

  ———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

  “产业转移对珠三角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我们不能只看到它对经济的冲击,也要看到可能让珠三角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

  “在低端产业转移和关闭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是做珠三角的‘客厅’还是‘厕所’?只有打造出一流的环境,成为客厅之后,才能吸引更高端产业的投资。”

  ———佛山市南海区区长区邦敏

  “产业转移并不可怕,发展总经济才是将来珠三角必然的选择,现在的珠三角与当年香港的情况十分相似,打造总部经济正逢其时。”

  ———香港智经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朱文晖

  “珠三角核心区拥有发展总部经济的独特优势,随着总部经济的不断壮大,珠三角也将进入新的辉煌。”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江帆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