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国际科技竞争格局加速调整 各国大力倡导创新经济

 2010-10-27 09:35:50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仍处于动荡、调整之中,全球科技领域的竞争格局也在不断变化。新兴经济体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科技强国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国际科技体系日益朝多极化发展。

  呈现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兴大国崛起以及经济全球化,财富和力量呈现出从西方向东方的历史性转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力差距不断缩小,世界竞争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晰。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和创新的中心也逐渐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科技竞争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欧盟2009年9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2025年的世界:亚洲的崛起与社会——生态变迁》预言,到2025年,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将成为科技强国,成为世界的重要力量。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一些新兴国家作为多极化世界中不断跃升的增长极,对世界科技的贡献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科技论文产出数量来看,中国、印度、巴西、韩国、伊朗等国家近年科技论文数量迅猛增加,而美国、日本及欧洲国家的科技论文总数表现出相对下降的趋势,尤以日本的降幅最为明显。相对于研发投入的增长而言,新兴经济体专利产出的增长更为迅速,而发达国家的专利产出增长率相对下降。新兴国家也日益成为创新活动的中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9月最新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韩国、中国、巴西、印尼、印度和俄罗斯等国的创新能力均有提升。

 

基因库。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基因生物实验室是世界尖端基因研究中心之一。

 

数字棋。2010年日本东京数字产品博览会上展出的3D虚拟棋盘。

 

机器手。2010年10月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科学与工程展上展出的仿真机器手臂。

 

冲击力。2010年英国“冲击力!”前沿科技展上展示的纳米技术减震材料。

 

  美日欧仍占主导

  尽管受到宏观经济失衡等不确定因素的困扰,但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很多国家仍然高居全球竞争力排名榜单的前列,其整体竞争力并未真正下降。在科技领域,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仍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显著优势。

  从科学论文产出来看,根据美国汤森路透集团的数据,1999—2008年的10年间,美国占世界科技论文总量的比例已从1999年的30.72%下降到2008年的26.59%,但这种下降只是相对而言,2008年美国的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以及占世界论文总量的比例仍然高居世界榜首,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等传统科技强国的科技论文产出均在世界前十名之列。新兴国家中,只有中国和韩国的科技论文产出跻身于世界前十名,但根据其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分析,除个别领域外,尚难与欧美日等传统科技强国相比。八国集团以及欧盟15国的论文占世界高被引论文(各领域占世界前1%的论文)总量的98%。美国科技论文的影响力最大,各科技领域论文的被引频次最多,高被引论文的数量也最多。

  从专利活动来看,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有卓越的表现,尤其以美国和日本的表现最为突出。欧洲专利申请量占世界的比例近年呈下降趋势(2000—2005年间下降了14.2%),特别是由于近年来中国和韩国专利申请量的迅猛增长,欧洲专利的优势地位受到排挤。2008年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总量为163600件,比2007年增长了2.3%。美国占PCT专利申请总量的32.7%。另外,发达国家居民的专利保有量大大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在全世界过去20年授权的所有专利中,有630万件在2007年仍然有效。美国和日本居民保有上述630万件专利中的47%左右。

  高技术产品是过去10年国际贸易中最具生命力的要素。美日欧在全球经济中的整体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在高技术市场的竞争力。1997—2007年间,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多数国家高技术出口的增长非常迅速。美国、日本、爱尔兰、匈牙利、瑞士、德国、英国等国的制造业出口主要是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出口。瑞士、冰岛、美国等国家的高技术制造在全球表现卓越,使得这些国家的高技术贸易表现为贸易顺差。另外,由于非经合组织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信息通信技术(ICT)产品和服务贸易的迅猛增长,经合组织国家的ICT贸易占世界的份额从1997年的75%下降到2007年的52%。美日欧一直在争夺ICT产品出口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的ICT产品出口在2004年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绝对优势,日本和欧盟15国的ICT产品出口一直难分高下,2000年之前日本领先于欧盟15国,2000年之后,欧盟15国逐渐超越了日本,2004年以后甚至超过了美国。美国是世界第一大ICT产品进口国,2007年进口额达到2730亿美元。在欧洲,德国是欧洲最大的ICT产品进出口国。

  美日欧的科技实力还体现在这些国家的创新能力以及人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上。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占据了全球竞争力报告创新能力榜单前20名的绝大部分席位。在创业方面,美国的初期创业活动是全世界最活跃的;其次是欧盟;近年来日本的创业活动也日渐活跃,2008年已经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就初期创业活动而言,美国的活跃程度超过所有其他创新型经济体,而且涉足技术行业的创业人数趋于增加。

 

 

 

  新兴经济体走强

  国际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一些新兴经济体在应对危机中表现出了较高的经济弹性,甚至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其国际竞争力反而提高了。随着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竞争力基本要素不断改善,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表现总体走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指数评估,中国的竞争力排名连续上升,今年达到第二十七位。巴西的排名去年上升了8位,进步相当显著,今年稳固了这一地位。就科技实力而言,近年来新兴经济体都有不俗的表现。这些国家的创新政策框架已经建立,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科技投入水平大幅增加,科技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也显著提高。

  根据汤森路透集团的统计数据,近10年来,印度、巴西、中国、韩国、伊朗等新兴经济体的科技论文产出均有大幅增长。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科技论文产出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科技产出大幅提升,尤其是近几年来,几乎呈直线上升。1998—2008年间,中国的科技论文数从2万多篇增至11.2万篇,这一增长速度使美国、欧盟等相形见绌。印度科技论文的数量在2000—2007年的7年间增长了近80%,现在已经增长到占世界科技论文总量的3%,居世界第十一位。巴西的科技论文产出在1998—2007年的10年间翻了一番。2008年巴西科技论文占世界科技论文的比例达到2.03%,居世界第十五位。伊朗的论文1999年只占世界总量的0.13%,2008年已经增长到占世界的近1%。韩国的科技论文占世界的比例在10年间翻了一番,达到2.8%。新兴国家科技论文数量的增速远远高于美日欧等研究基础雄厚的国家。

  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在一些研究领域的论文发表量和影响力也迅速提升,表明这些国家很多领域的研究已经具备显著优势。中国的优势是物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科,这其中又以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学这三大主题学科为主。印度论文产出占世界论文总数比例最高的领域是化学,热带医学也是印度的传统优势领域之一,近年印度在新兴的综合和补充医学方面的表现也有上升趋势。巴西十几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优势日益明显。

  从专利活动的趋势来看,新兴国家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量都在不断增长。例如,过去几年来,中国和韩国居民的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2007年,中国与韩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或研发投入的专利申请量甚至超过了美国。韩国居民保有的专利数量以及韩国有效专利的数量都有显著增长。另外,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中国、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专利在世界信息通信技术专利中占的份额迅速增加。不过,在多数新兴国家,这些专利并非全是本国居民所有,非居民申请者获得的专利数量在这些国家专利授权总量中占的比例最大。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度普遍较低,高技术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处于劣势。

  技术出口影响大

  出口产品技术密集度的提高也反映出新兴经济体科技实力的增长。近年新兴经济体制造产品出口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1997—2007年间,中国的高技术出口增长了近30%,巴西的高技术出口增长了15%左右。中国的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出口占其制造业出口总额的60%左右,巴西的这一比例约为40%。相对而言,印度和俄罗斯的高技术出口和中高技术出口量较低,只占本国制造业出口总额的20%左右。韩国的高技术制造产品在全世界已经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其高技术贸易表现为顺差。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等国的高技术产业目前尚不具有显著比较优势。不过,就ICT产品出口而言,中国、韩国、印度等国在世界上已经具备了一定影响力。1997—2007年间,中国、韩国等国家的ICT产品出口急剧增长。根据经合组织的统计数字,中国于2004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ICT产品出口国。1996年以来中国ICT产品出口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2007年达到了3600亿美元。而韩国的ICT产品贸易顺差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是最大的,占其贸易额的5.9%。

  后危机时代,科技已经被公认为争夺未来经济制高点的法宝。美国政府2009年9月出台的《美国创新战略》,强调要对创新基本要素投资,以创新为利器,推动美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欧盟今年3月出台的《欧洲2020战略》强调知识创造和创新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国之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如何竞争与合作,是决定未来科技实力的关键。

  英国——“10年10项计划”

  程如烟

  今年6月,英国政府前首席科学顾问阿德里安·史密斯就英国的公共科学开支提出了建议。史密斯指出,公共科学开支问题非常关键,在此新政府责任重大。英国的竞争对手,包括美国、中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都认识到科学的重大意义,并通过刺激性政策和长期支出计划扩大对科研的投资。跟不上它们,英国就会失去世界科学领先地位和必需的技能,无法从海外投资或科学中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

  史密斯认为,为了培养出具有技术、创意和技能的人才,吸引海外巨额投资,长远的经济复苏计划必须重视英国科研基础的维护和建设。另外,科研预算要对商业、创新和技能部的各项计划提供支持。为此,他建议英国实施一个“10年10项计划”。他说,该计划“如果得以实行,会给英国带来众多机会,如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商业,在大范围里生成长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等。如果不能实行,英国的科学将只能屈居世界二流水平”。

  “10年10项计划”包括:(1)提高英国研发总投资占GDP的比重;(2)提高政府对研发的公共投资和科研预算占GDP的比重;(3)保持双重资助体系;(4)吸引和留住世界最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构建科研优势;(5)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培养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和研究生;(6)扩大研究理事会间的交流、与其它部门的共同研究、和国外著名研究机构的合作;(7)对关键战略研究能力及项目进行持续、可预测的长期资助;(8)采取战略措施保护英国在重要而薄弱领域的研究能力;(9)提升对政策制定方面社会科学重要性和影响力的认识,英国要在行为科学、宏观经济学等主要领域成为世界的领头羊;(10)保持大学和慈善团体、产业界相互合作的动力,引导科研成果转化成新产品和服务。

  史密斯指出,别国都在扩大科学投资计划,英国仅此“10年10项计划”显然是不够的。为此,英国还要辅以多种措施,例如想办法和民间组织或国外科研人员搞好合作,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英国的科研效率。英国必须向着知识领先世界的更高目标努力,以提高英国的科研竞争力。

  芬兰——科技国际化得益高投入

  裴阳

  2003年以来,芬兰在世界经济论坛的竞争力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这不仅得益于芬兰长期以来对研发和教育的投入,还得益于芬兰对科技国际化的重视及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

  科学、研究和创新国际化

  2003年初芬兰政府发表了《知识、创新与国际化》政策报告,2004年12月又发表了《芬兰科学技术国际化》战略文件。这些政策对芬兰的科技国际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芬兰政府认为,与主要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相比,芬兰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不够,芬兰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举措。因此,在2009年芬兰将巩固科技国际化列为科技政策的首要任务,并于同年12月1日,由总理挂帅的芬兰研究和创新委员会推出了一份面向未来5年的重要战略文件,旨在推动教育、研究和创新的国际化。

  教育、研究和创新国际化战略文件指出,为了应对全球竞争,芬兰需要营造更有利的国内环境,促进社会开放和人们日常生活的真正国际化。目前,芬兰的科技国际化活动已居世界前列,但政府仍将扩大各级机构对于推进双边国际合作的投资。芬兰提出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增长,加强与重要合作伙伴的科技合作,提高芬兰的国际影响力,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除了继续保持与欧洲国家的密切合作外,芬兰提出要加强与FinNode国家(指美国、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的合作,同时加强与最重要的双边合作伙伴以及亚洲、美洲和非洲的新兴经济体的联系。

  芬兰是个注重效用的国家,在重点合作领域和支持地区的选择上,优先发展芬兰具有优势或已有相当发展基础的领域,如生物、纳米、软件等优势产业的国际合作;同时关注可持续发展、能源保护、环境友好型社会、清洁技术等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芬兰提出要在这些关乎芬兰和地球居民健康与福祉的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另外,芬兰提出要加强中央行政管理部门和大城市中市民、区域开发公司、技术中心以及科技园之间的紧密联系,集中资源,共同发展,来应对包括进一步巩固知识基础,保持研究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在全国各地营造优越、高标准的创新环境等一系列挑战,以实现研究与创新的真正国际化。

  企业、教育和人才国际化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国际化的主体之一。为了创建紧凑、方便的服务实体,芬兰要求公共和私营机构之间紧密合作、加大投入,为商业企业提供国际化及配套服务,加速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同时政府也重视对成长型企业的补助和保障。

  芬兰政府认为,大规模的国际化也亟需新的融资手段来整合合作各方的相关科技资源,形成网络,要确保有充足的高质量人力资源,以及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

  高等教育改革与结构优化,是教育国际化目标实现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大学、工学院、科研机构和其他融资机构适时、适当地调整操作原则与程序,才能达到真正的高等教育和研究集群的国际化。所以很有必要进一步明晰大学和工学院的分工并加强二者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的合作,这也包括企业级和地区级的国际科技合作。

  同时,芬兰也对科研职业吸引力的提升和灵活性的增加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各大学和工学院各尽所能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招聘,还要加强与行政管理部门和工商业的密切合作,使教育和培训更具吸引力并达到真正的国际化。

  人才交流是科技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芬兰认为与科技发达国家的密切合作有助于本国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教育和专家的输出也同样有助于芬兰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芬兰还十分重视国际人才的引进,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和培训国际化,尤其是研究生院和研究职业体系的国际化,增加芬兰高等教育及科研职业的吸引力,并提出要采取更为积极的就业和移民政策,挑选有能力的研究人员并将他们留在芬兰,同时促进移民融合,使他们为芬兰做出贡献。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