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聚焦30周年:自主创新塑造“深圳经验”

 2010-09-07 10:04:56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30年前,深圳的科技家底一片空白。这里无一所高校院所,无一家科技企业,没有国家科研项目,也没有国家计划的科研投入。

  经过30年的迅猛发展,深圳现已坐拥高科技企业3万余家,科技队伍逾百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超8500亿元,并获批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这30年的惊人嬗变,源自深圳对自主创新的不懈追求。自主创新不仅成就了深圳的发展奇迹,提升了深圳的城市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深圳自主创新的经验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华大基因已成为深圳自主创新的一员干将。

 

  30年3次华丽转身

  3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成功转型,实现了“三大转变”:从传统产业为主导到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从生产经营的小型化、分散化到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从委托加工到自主生产和自主研发的转变。

  深圳特区建立初期,深圳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贸易和“三来一补”的来料加工业。深圳通过承接香港电子工业的转移开始建立“前店后厂”式、产业垂直分工为特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加工业,完成了技术装备、技术人才和产业资本的初始积累,奠定了自主创新的产业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股市、贸易、房地产出现滑坡,产业资本向高新技术领域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重心发生了重大变化。深圳认识到依靠贸易和来料加工这种模式难以承接产业转移和升级,提出抓住国际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兴起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深圳自主创新活动围绕高新技术领域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994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1995年,深圳市提出“科教兴市”,进一步坚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战略定位,在分配制度和人才政策上实现了制度创新的突破,使深圳成为“孔雀东南飞”现象的最大受益者,实现了大规模的创新资源聚集。

  上世纪90年代末,珠三角地区的“外资潮”向长三角地区发生大规模转移,本土的自主创新资源在科技创新规律的支配下,为寻求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向创新创业机制完善的地区流动和聚集。深圳市抓住这一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于1998年推出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为科技创新提供土地、资金、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有效降低创新的门槛,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扩大创新的获利空间。这就是当时在全国产生轰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2条”。这一决策,充分发挥了深圳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形成的体制机制优势,再次吸引了国内外自主创新的资源。

  就在这一时期,深圳成功地把高交会搭建成为创新成果交易、创新资源交流的平台,创造性地设立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为成员院校的“深圳虚拟大学园”,扶持院校在深圳设立公共研发机构。此时,本土的自主创新型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持续快速增长,使自主创新活动实现了质和量的跃升。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的创新人才和资源,使得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依靠自主创新这一引擎,深圳不但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第一支柱”,并有效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确立城市主导战略

  进入21世纪,深圳经济增长面临土地、资源、环境、人口“四个难以为继”的硬约束,自然资源匮乏、空间限制方面的“软肋”和弱势开始显现,深圳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经过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国际科技和产业新趋势的认真研讨和重新审视,2006年,深圳把自主创新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决定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2006年4月,深圳推出一系列自主创新政策,各部门按照“操作性、应变性、差异性、有效性”的原则,为自主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绿色通道”,并通过改革政府资源配置方式、优化流程等具体措施,在创新机制、政府采购、财政资助、人才教育、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激励政策,力图实现政府资源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型企业倾斜。

  据市科工贸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06年深圳出台的配套政策共计340条,46000字,成为国内首个一次性推出大范围、大规模、大容量配套政策的城市。

  2008年9月,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又一次大规模推出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其中,《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创建创新型城市的系统性规划,成为全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动新一轮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

  2009年,深圳抓住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密集推出LED产业、互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的振兴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面向未来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链,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经过30年的探索,深圳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目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拓展海内外,辐射周边地区,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了“四个90%”的鲜明特色,创造了“四个为主”的鲜活经验。

  一是以企业为主体,集中体现在“四个90%”,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二是以市场为主导。深圳企业自主创新的重点、目标、主攻方向,都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直接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是政府主动。政府积极主动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条件,突出重点,抓战略导向、政策实施、环境营造和分类指导。四是引进与创新相结合,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明确了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不是什么都要自己来,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高峰。

  回顾深圳30年创新之路,我们发现,几乎每隔几年,深圳都会遇到一次或大或小的“前途危机”,面临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也都会引发对特区发展前途的讨论。事实上,深圳的自主创新道路,就是伴随着这些危机和选择不断深化。

  对此,市科工贸信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深圳在发展过程中比国内任何城市都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深圳走自主创新道路是客观现实逼出来的,深圳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危机的重要关头找到出路、在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关键时刻走出困境,关键就在于深圳尊重客观规律,选择了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发展模式,制定了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要求的政策。

 

 

 

  深圳创造性地设立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为成员院校的“深圳虚拟大学园”。

 

  创新成就辉煌璀璨

  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依托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形成的体制优势,在创新基础比较薄弱、创新资源比较缺乏的条件下,逐步建立起了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绿洲”,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比较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造就了一支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队伍,拥有大量技术专利和一批自主品牌,奠定了自主创新的优势,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30年前,深圳只有一个拖拉机维修员、一个兽医总共两名技术人员。经过30年来的“筑巢引凤”,深圳创新人才队伍规模日益宏大,人才结构日趋优化。截至2009年底,全市人才队伍总量为33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98.58万人。在全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12.94万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约25万人,博士有4000人,硕士有73000人。在广东省引进的首批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中,深圳在12个创新团队中占有5席。

  深圳也成为国内知识产权的“高地”。近年来,深圳专利申请量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2009年深圳市国际专利合作协定(PCT)专利申请3800件,同比增长40.3%,占全国年申请量47.5%,申请量连续6年蝉联全国第一。其中华为公司PCT申请2059件,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二,中兴通讯PCT申请1520件,增长量排名全球第一。截至2009年底,深圳专利申请总量累计212642件。

  创新成果的丰硕,得益于深圳全社会对研发投入的注重。2009年,深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96.5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62%,远远超出了全国1.62%的平均水平。这个水平相当于世界R&D投入强度排名第二的瑞典在2007年时的水平(3.60%),体现了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显著特征。

  深圳不仅对自主创新“舍得投入”,而且注重培养自主创新型的企业梯队。1998年,全市仅有12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亿元的只有51家。2009年,深圳已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06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44家,数量占全国4%,是广东省的31%。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有3万多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605家。

  创新成果的丰硕,还得益于深圳对创新基础、创新源头特别是完善创新链条的注重。

  30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以引进、合作、自创等方式,相继建立和引进虚拟大学园、逾60家各类重点实验室、逾70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焊接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创新链条。据统计,深圳80%的高新技术企业都与科研院校有合作。

  目前,深圳有2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有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筹建中。

  另外,深圳积聚了国家级的创新资源。深圳是科技部命名的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香港)产业化基地、深圳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和深圳国家工业设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深圳是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国家数字电视试验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深圳还是工信部认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商务部认定的国家科技兴贸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深圳还拥有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9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个国家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09年5月,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获科技部正式批准,投资规模约10亿元,这是国家在深圳布局建设的第一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依靠自主创新,依靠深圳日益完善的创新链条,深圳在计算机及外设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充电电池、平板显示、数字电视、生物制药等产业领域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目前,深圳已经形成的大、中、小三个层次的创新企业梯队中,华为、中兴、中集、比亚迪等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和全球影响力的跨国经营企业;腾讯、迈瑞、创维、大族、研祥、海普瑞、金蝶、宇龙、同洲、A8音乐、朗科、东江环保、芭田、拓日新能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已经成为行业龙头;国民技术、科陆电子、远望谷、奥特迅、宇顺电子、拓邦电子、达实、迅雷、芒果网、任子行、中青宝、华大基因、微芯生物、深南电路、莱宝高科、创益、诺普信等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已经成为自主创新中坚力量。

  同时,深圳还栽培出高新技术产业的“高产田”——深圳高新区深圳湾园区。这片11.5平方公里的园区,成立于1996年,面积仅占全市0.6%。但在2009年,这片园区创造了占全市16.47%的工业总产值和17.49%的工业增加值。按照高新区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来计算,每平方公里创造工业总产值221.80亿元,创造工业增加值52.12亿元,创造税收12.03亿元。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