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优秀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经验调查

 2010-07-29 10:05:07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 核心提示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扶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于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应运而生。近20年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也初步实现了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一面旗帜。

  但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的地方对生产力中心整体工作不够重视,有的地方存在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情况,有的中心核心业务不明确、服务能力不强等等,这些现象都十分令人担忧。

  记者调查了解了几家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希望它们的经验,能够给全国致力于科技中介服务的机构带来有益的启示。

 

2007年生产力促进中心座谈会(资料配图)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009年度绩效评价结果。中机、武汉东湖、广东、宁波等7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成为全国1800余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中的佼佼者。

  这几家生产力中心是靠什么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又靠什么能够连续三年保持金身不败?他们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上述几家生产力中心进行了调查和了解。

 

  经验一——着眼企业需求,开展特色服务

 

  抓住制造业企业这个服务对象

  通过对中机等几家生产力中心的了解,记者发现在它们身上都体现出非常类似的一种品格。这种品格就是它们的“服务至上”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服务品牌。

  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服务性的机构,没有顾客是万万不行的,找不准自己的服务对象也是没法立足的。顾客就是上帝,但上帝在哪?

  作为我国最早的行业生产力中心之一,中机中心的前身是“北京振兴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找准自身的服务定位,是中机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对制造业企业的了解,让中机中心准确地抓住了制造业企业这个服务对象。专业的技术支持、专业的服务让中机的路越走越宽,成为制造业企业离不开的好帮手。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机中心的各项业务不仅没有受挫,反而逆势上扬。

  在2009年度总结大会上,中机中心主任李勤高兴地向全体职工代表说:“2009年中心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利润突破500万元,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并创历史最好水平。这一年,中心全面进军核电市场,提升了核电领域的综合技术服务能力;荣获中央企业国庆60周年特殊贡献集体奖;中心承接了单笔合同超过千万元的项目……”

  作为国有企业,中机中心立足“技术服务”,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寻找到了新的发展动力。如今,中机中心已经逐渐形成了个性化咨询服务,系统化标准服务,集成化认证服务,专业化检测服务和特色化外贸服务五大服务平台业务。

  打造“光博会”,创造性开展会展服务

  展会是很多小企业提升知名度的一个重要舞台。但是谁来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呢?面对中小企业的迫切需求,武汉东湖生产力中心创造性地开展了“会展服务”,并打造出了自己的专利品牌——“光博会”。从2002年开始,“光博会”已举办了6届,展示范围涵盖了光通信、移动通信、激光、光存储、光显示、光学材料及元器件等领域。在东湖中心的努力下,光博会规模不断扩大、展会规格逐年提高,在光电子行业内的影响日益加强,已经成为国内光电子行业的主要品牌展会。借助这样一个平台,中小企业不仅获得了参与国际分工、提高企业竞争力、拓展企业市场的机会,而且自身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更重要的是,‘光博会’的成功举办对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产业在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光纤到户(FTTH)、新一代多功能光盘技术标准(NVD)、LED半导体照明、车载电脑等项目都诞生在‘光博会’上,并通过中心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和自主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持,逐渐发展或即将发展成为东湖高新区的重点产业。目前,光博会已经升格为由科技部等部委主办的国家级展会。”东湖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武汉东湖生产力中心虽然成立只有8年时间,但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不断地体制机制创新,集成和整合了相关服务资源,源源不断地为中小企业提供着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

 

  经验二——瞄准新兴产业,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创新

 

  围绕推动工业设计提供全方位服务

  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的寒冰中给人们送来了些许暖意。金融危机过后,许多国家都开始在这张牌上煞费苦心。作为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设计更成为一个“焦点”。

  为加强工业设计及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广东生产力中心建立了广东省工业设计中心以及工业设计及先进制造业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个平台逐渐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助推器。

  围绕推进工业设计的创新服务,广东生产力中心把目光放的既高又远,并打造了全省工业设计的信息和网络协作平台——“南方设计网”。网站内容十分饱满,重点集成和开发了工业设计信息,同时,围绕广东特色产业产品开发,研究开发设计了多种数据库,包括知识库、标准库、零部件库等,为企业、设计机构提供有价值的设计信息服务。

  另外,广东中心还组建了全省的工业设计专家服务团,深入重点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咨询设计服务。

  “说全方位一点都不夸张,我们的服务包括快速成型制造、快速模具制造、中小批量塑胶件生产、中大型铸造件快速制造等等。近年来,中心每年为1000多家企业提供工业设计的咨询、设计、快速成型加工和技术服务,可以说,为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降低新产品开发风险,增加产值和提高效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东生产力中心主任黄炳贺表示。

 

  经验三——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增加发展后劲

 

  搭建融资平台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绊脚石。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在这样的一个当口儿,广东生产力促进中心把推动科技金融紧密结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作为助中小企业化危为机的重要手段,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通过与多家银行合作,广东生产力中心为中小企业搭建了融资平台,众多贷款企业解决了融资困难,获得了迅猛发展。

  广州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毫无积累的小企业,由于资金不到位,空有一身本事却使不出劲来。后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推荐下,通过广东中心搭建的融资平台获得了4000万元贷款。贷款犹如一股甘泉,让这家企业焕发了新春。科技研发投入的增加换来了企业跨越式发展。这家企业也一举成为国内真空采血系统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国内临床检验实验室标本分析前变异控制技术的领军者,并成为广东第4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

  “仅2009年一年时间,获得贷款的企业就新增销售收入25亿元,新增税收7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8900个,成为了国际金融危机下广东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黄炳贺说。

  创新引导基金解决企业融资难

  无独有偶,武汉东湖生产力中心也在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上绞尽脑汁,为企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2006年3月,中小企业贷款平台顺利搭建,目前累计贷款已达1.88亿元,贷款余额1.31亿元,这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东湖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已贷款项目,预计带动总投资81330万元,项目建设单位将成为高新区相关产业的支撑企业,有力地促进了高新区经济发展。

  在东湖中心看来,创新引导基金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视,积极组织中小企业争取创新引导基金也是解决企业融资难的一个有效手段。“我们中心是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基金的投资主体,投资入股、周转金借款和无偿拨款(含贷款贴息)等方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支持。‘十一五’期间,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基金共支持近300个各类型项目,累计安排基金3.5亿元,充分发挥了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了产业发展,壮大了企业实力。”该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经验四——向国外看齐,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组团考察、招商引资强化国际化基础

  地处东海之滨的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近年来,在科技部火炬计划实施带动下,宁波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第一增长点,成为拉动宁波经济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形势下,宁波企业谋求与国外开展科技、金融、商贸、人才等合作与交流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普遍存在科技开发力量不强、国际化基础薄弱的特点,严重制约着它们的发展,为此,宁波生产力促进中心抓住企业的这一迫切需求,开展了大量的科技交流与国际合作服务。

  “走国际化道路,是我们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组团考察及招商引资,为企业带来6000多万美元的合作项目。”宁波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王剑荣告诉记者,该中心发挥与国内、外合作网络优势,积极组织企业先后对美国、欧洲、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等地进行了50多次专题考察,内容包括科技管理与交流、科技合作项目洽谈、国际科技创新展览、科技资讯、农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考察、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组织考察人员达500多人。

  “2009年,我们派遣赴日进修生人数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通过实施引进日本花甲专家工作,提高了企事业单位及研究院所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水平,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我们还成功申报了青年海外协力队员项目和基层友好技术合作项目,今年已经全面实施。”王剑荣说。

  以会展为平台“引进来”“走出去”

  东湖中心的国际合作也十分引人注目。通过会展的平台,东湖中心与韩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协会、有关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并分别与美国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加拿大高新技术协会(CATA)、香港生产力促进局(HKPC)、韩国光产业振兴会(KAPID)、台湾财团法人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PIDA)、俄罗斯中俄友谊园、意大利亚洲商会等机构和行业协会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除了“引进来”,东湖中心还大胆尝试“走出去”。“中心不仅每年组织高新区内中小企业参加德国慕尼黑激光展、韩国光电展、美国OFC等国际光电子专业展览和会议,而且到光电子行业同样发达的日本、法国、加拿大、中国台湾等地考察、交流,获取了最新的行业和技术信息及先进的发展思路。”东湖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