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设计+制造,创建专属广州的特色标签

 2010-05-20 13:11:15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广州不仅是工业设计人才的输出地,并且在国内风标独树地把工业设计和制造捆绑在了一起,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一场金融海啸把工业设计推到了风口浪尖,对现在的珠三角制造业来说,工业设计不只是渡过金融海啸的一艘方舟,更是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广州的工业设计力量,必将起着巨大的作大。

 

  广州的制造业怎么实现自主创新,工业设计正是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唯心

  好用才是硬道理

  设计,这个词是越来越流行了,既可以像娱乐八卦一样当成谈资,还能凸显品位与见解。在这样的大众语境下,工业设计更多的是跟产品外形、品位联系在一起的。好看,成为最直接的视觉标准,甚至成为设计师设计能力的标准。

  翻开杂志、报纸,每当说到一样东西设计得如何如何好的时候,简洁、优雅这样的字眼就充斥着眼球,设计师则总在解说灵感来自洛可可风格、哥特式建筑,或是现代极简主义。没点美学知识,看了只有一个感觉———不知所云,但又会因不懂而心生崇拜或敬畏之情。不知设计师们是因为太专业了才这样说呢,还是在故弄玄虚。有了设计的东西,价格都会比同类产品贵不少,这是现在大众对工业设计的另一印象。现在的工业设计,几乎等同于好看与贵价。

  但事实上,这跟工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悖的。提倡自主设计,通过设计赋予产品更高的附加值,让产品差异化,更具竞争力,这是整个珠三角的制造业都要走的路,但赋予更高附加值并不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可以一味地往高里拔呀,惟外形与价格是图,把工业设计高端化、贵族化。作为生产物的工业设计,东西好用才是最根本的。

  在面对品位与价格时,工业设计已经有点迷失了自我,大众也误解了工业设计。已经有人看到这种偏离了轨道的倾向,提出了“常用设计”,即日常生活中时常使用到的,一下子把设计拉回了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之中。也让我们一下找回了自信,原来一样东西,不管看起来多么好看,只要用起来不对劲,就可以宣判它的设计是不好的,直接让我们的身体来检验设计的好坏高低,而非各种美学标准。

  而从消费的结构来看,会为工业设计买单的,既不是豪富阶层,也不是赤贫一族,而是处于社会中间阶层的大众,是一般的人。买东西,他们考量的是实不实用、好不好用,而非有多花哨、概念有多好。这个市场潜力巨大,也正是工业设计的根。毕竟,不管是何种形式的产品,好用,才是硬道理。

 

  锋·火

  先想像一下,庞大的制造能力一旦与工业设计结合,将会出现什么结果?无异于像插上翅膀一样,冲天而飞。现在,广州的工业设计界很忙碌,也很兴奋,实在是被压抑得太久了。但洗脚上田也是需要时间的,更不要说充满了想像力与技术含量的工业设计了,不管是企业主还是老百姓,都需要一个过程来认识它、喜欢它,乃至离不开它。

  制造业开始自主创新,工业设计迎来春天

  广州的工业设计终于迎来了春天,这是广州工业设计界的一致感受,虽然,现在这个春天还处于闷闷的潮热阶段,但已足够让人打醒精神。

  现在,从政府到企业都已意识到工业设计对这座城市的意义,要想持续留存广州在全国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只有让庞大的制造业及时转型,让广州制造不再是低端产品的代名词。而工业设计就是转型的有力推手。大业工业设计的创始人李泽田表示,现在珠三角的企业中,已经有7到8成的企业主意识到工业设计的作用,开始了自主创新之路。而当一个企业意识到这一点时,工业设计的春天就已经来临。

  而在终端的市场上,80后、90后正在成为社会的消费主力,跟上一代或更上一代人不同的是,这一群体注重美感,看重设计,追求潮流。此外,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与消费需求也会跟着提升,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果跟不上这股需求,终将会被淘汰。

  不过,工业设计师们同时也表示,现在的生存情况是比三五年前好了很多,但从仿冒到创新要有一个过程。对他们来说,最紧要的是如何让自己的上帝--企业主们更深地认识到工业设计不只是外观,不只是能提供图纸,还有技术与创新。据了解,广州的工业设计公司近千家,行业本身出现更多的创新设计也非常重要,而非如以往般跟风。

  设计并制作成半成品,广州工业设计的特色之路

  以往,工业设计一般指设计本身,没有涉足制造,广州的工业设计则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道路,并把之称为———有中国特色工业设计之路,把工业设计和制造捆绑在了一起。

  毅昌是广州工业设计的代表公司,在经历了草图被抄袭的教训后,想明白了一件事:工业设计仅靠画几幅效果图、做几个优秀的模型,是远远达不到工业要求的,应该把工业设计视为一个产业,工业设计本身不仅是美学的载体,更应该成为服务工业生产、优化工业流程、节省工业成本的利器。不只提供工业设计方案,还有自己的生产线,捆绑制造的工业设计模式就此诞生。凭着这一模式,即便在金融危机中,毅昌仍稳坐电视外壳市场冠军的位置。

  大业是广州另一家具代表性的工业设计公司,旗下业务包括三块:工业设计服务、专利技术转化,高校人才孵化基地。掌门人李泽田说,我们不单是为企业设计一个外观,还为企业引进技术。也就是说,不是卖设计草图,而是把图做成一个半成品后再卖给企业,而企业也非常接受这种模式,因为对它来说,这样省了设计费、开模费、员工费、时间等。李泽田表示,这样的模式是顺应市场、自然而然的选择,现在,广州活下来的、做得比较好的工业设计公司走的都是这样的路线。这种模式没有出现在西方,北京、上海也少见。在这一点上,广州的工业设计不只在产品设计上创新,在自身发展模式上也有创新。

  高等教育助推,广州成为设计力量活动的核心

  广州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置工业设计专业的城市,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不仅闻名整个珠三角,且排名全国设计学校的前列,广美人曾自豪表示排第二都已是谦虚了。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广州美术学院为先导,广州的高等学院率先在设计基础教育、创办新设计专业、传播工业设计思想等方面开始改革。发展至今110多所高等学校中已有39所开设有工业设计的系科或专业,并以产学研密切合作的办学特色,成为国内的佼佼者。扎实的工业设计教育,给珠三角的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了设计人才。

  此外,广州的工业设计组织与活动也做得有声有色。每年有若干个大型的设计博览会、设计周、设计竞赛在珠三角地区举行,使这个地区成为中国设计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促进了社会与企业对设计价值的广泛认知。自1999年以来,每两年一次的“广东工业设计活动周”与“广东优良工业设计奖”、“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是华南一带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

  而自2006年始,每年在广州举行的广州国际设计周(G ZDW )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旨在促进自主创新与原创设计的大型国际活动,也是目前中国国内唯一由国际三大设计权威组织联合支持、全球同步推广的年度国际设计盛事,其交流与推广的侧重点,也是工业设计。

  史记

  1983年9月 中国第一本《世界工业设计史》诞生于广州。书中全面介绍了“工业设计”在西方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使工业设计思想在中国得以最大程度地广泛传播。

  1987年 第一篇直面中国现代化发展要通过工业设计来推进的论文诞生于广州,作者是童慧明。这篇论文是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的大会上宣读的第一篇论文,相当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宣言。

  1988年8月末 中国第一家民营工业设计公司诞生于广州。青年教师、研究生、厂长、职业经理人共同创建的“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成为中国工业设计业界最早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团队。

  1993年 中国第一个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设计案例诞生于广东。由广州“雷鸟”为广东康宝电器厂设计的单门消毒碗柜使该企业快速成长,创造了5年累计销售额8.6亿人民币的效益,却遭遇了大量模仿甚至冒牌行为。当年底,康宝公司一次性起诉了20家侵权企业,成为轰动全国的“中国外观专利侵权第一案”。

  2008年 是广州工业设计的一个拐点。金融海啸让珠三角企业急迫需要转型,而工业设计正是转型的手段之一。

 

  锋·声

  工业设计是实现“科技以人为本”的最佳途径

  ◎发言人:童慧明,广州美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

  广州名片:现在,不少人都知道工业设计对产业转型的意义了,那么,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后的广东制造业,是否就可以很好发展了?

  童慧明:有一个观点我曾提到过,就是工业设计不是速效救心丸,我现在面临倒闭了,我拿出所有钱来找一个设计师做一个产品,一个月之后就把我救活了,工业设计做不到。工业设计的价值是通过企业长久地注重创新,让设计创新变成企业的一个良性循环,用设计带动企业一步步往上走。

  以前,珠三角的大部分企业完全靠外来订单生活,只负责加工,很单纯。但一旦国外的订单没有了,就会跟着倒闭。现在,这些企业要做的是让企业运作的链条完整起来,一些走在前面的企业已经发现,原来我帮人生产一个产品只有5美分的利润,现在由于我有自己的设计、自己的知识产权,可以赚5美元。现在,只有经过金融海啸活下来的企业才有机会去做这样的尝试。一些原来觉得工业设计可有可无的企业,在金融海啸中发现,原来单纯依靠订单生产的产品没有单了,但自己找设计师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还可以卖,甚至于还有国外的企业下单,于是就开始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广州名片:能不能进一步说一下工业设计是如何用于企业的?一般人不理解这个过程。

  童慧明:一般人包括企业在内都把工业设计视为“外观设计”,将工业设计的创新活动局限在外观改形的狭窄范围内。工业设计解决的是人与物的关系,要想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发明用于商品,也就是转为实用的话,必须有工业设计师的介入,才能够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工业设计是将科学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科技以人为本”的最佳途径,没有良好的设计创新,再尖端的发明也是无用的。

  工业设计还是降低成本的最佳途径。在设计环节通过设计师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计算,从材料消耗、零部件使用(甚至螺丝钉的减少使用)、简化制造过程、模具费用投入等环节严格控制,所削减的成本是最大的。日立公司早在1980年就开始的价值分析活动中发现:在当年度所节省出的1000亿日元成本中,设计占52%,而改革生产工艺仅占12%。

  广州名片:现在,我们的工业设计处于什么阶段,水平如何?

  童慧明:广东的制造业非常发达,伴随着该行业的发展,其工业设计的起步在全国也是最早的。设计的水平很高,但能体现出来的不多,这跟企业的认识有关。工业设计到了一定层次,可以形成很强的品牌形象。任何一个品牌,都有成千上万件产品,但它们应该有一个共同的遗传基因,让别人不需要看到产品的Logo,只需要看外形就知道这是什么牌子的产品。如果把宝马的车标拿开,许多人仍然能够从车的形态等各方面认出它来。但我们生产的很多产品,如果拿掉标志,就看不出是谁的产品。

  “常用”是衡量工业设计水准的重要指标

  ◎发言人:朱锷,设计师、出版人“常用设计”倡导者

  广州名片:您认为什么样的工业设计是好设计?

  朱锷:这两年我常说“常用设计”,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经常用设计,一个是可以长久使用的设计。我觉得这是设计最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因为一个设计品出来能被人用多久,这是设计师的能力和本事,是和你跟这个社会到底对接到什么程度,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体现。而且,没有一个设计师说这个东西只要卖一件两件就好了,不可能的。即便这个设计师说我是专门给人做定制的,也是只要一个订出去,一定会再复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设计一定要以量来决定你的好坏,量流传得越多,流传时间越久,这个设计才是一个好的、被认可的设计。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最不经意的天天在用的一个东西,可能是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设计的。

  但现在,设计正被不断地进行着概念化的演绎,越来越虚无,回不到生活。现在,我们应把设计从神坛上拉下来。

  广州名片:您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产品?

  朱锷:英国费登出版社曾做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一千个产品设计。中国被选进去了两件,其中一件是张小泉剪刀里的基本款,可能几乎每个家里都会有的一把剪刀。当时我看到这把剪刀时,极为震撼,从俯视的角度看,那把剪刀就是一只蝴蝶,造型流畅,把位的设计极为人性,刚好卡在手上最受力的位置,就算是拿着连续用几个小时,手也不会被压得红红的。设计的力量就表现在这些地方。

 

  锋·尖

  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

  广州美术学院一年一次的本科生毕业展,是整个广州的视觉盛宴,工业设计例来是其中最吸引人的一块。你可以看到概念化的手机,甚至汽车,此外,各种日常用品也可看到,从垃圾桶到座椅,范围非常广泛,而且精品不少。

 

 

  滑浪车

  设计方:大业

  将滑浪(前后摆动)的动力原理应用于自行车上,设计出一款新颖、适合健身运动的滑浪车,可以当自行车使用,可以折叠,极有创意,获广东工业设计金奖。产品由中航技广州公司全部出口。现已成功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280电视机

  设计方:毅昌

  该产品是为追逐个性时尚的年轻一族设计的精品,设计简洁、浑圆一体,外形曲线的灵感来自对自然界生物的仿生,在颜色处理上运用鲜艳的色彩,更能突出产品的可爱,使产品与人更有亲近感。2280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即使关闭电源,依然不失为居室中极具欣赏价值的摆设。这种独具个性的设计,充分展示了下一代电视向卧室、书房、浴室进军的趋势。

  获2006年德国IF大奖的电磁炉

  设计方:大业

  这是拿了2006年德国IF大奖的产品。高贵的钢琴外形设计,打破了传统电磁炉的外形,独特而颇具个性。采用全身的黑晶材料配合硬朗的线条更显简洁时尚的气质。触摸按键伴随音乐的新颖功能,使每个按键有着不同的音调,真正把音乐娱乐融入了家电。

 

 

  生物洗手间

  设计方:大业

  这款生物环保卫生间用于北京奥运的每个会场,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免水冲、无排放、无污染、智能控制运行,核心技术是利用经过优化的微生物菌剂,对人的排泄物进行高效分解,微量残留转化成生态有机肥,实现了人排泄物就地资源化、无害化。这种卫生间的设计非常人性化,有足够的使用空间,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豪华一点的生态卫生间内还设置有空调、VCD、音箱、电视等设备,还为残疾人专门设计了扶手装置。

 

  民间语文

  但凡加了设计的东西好像都是贵的,工业设计,希望除了东西好看,价钱也大众化。

  ——— 周希希,白领

  广州早就应该工业设计化了,要是早走一些,很多企业就不会死得那么惨了。

  ——— 杨波,国企员工

  现在工业设计的活动多了好多,时不时就看到论坛、展览什么的。业余生活从此丰富多彩,终于跟设计挂上了钩。顶!     ——— 刘可,IT从业者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