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真题实做,用设计点亮生活——第六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决赛侧记

 2019-12-25 11:10:58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中国江苏网讯 跨海大桥上建起“海上服务区”,高楼大厦里搬进垂直“老街”,被科技赋能的菜市场永远不打烊……12月17日,第六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决赛(综合评审)现场,经初赛评审脱颖而出的19支团队,分职业组和学生组两个组别,进行“作品展示”和“现场问答”两个环节的角逐,真题实做,从日常生活、未来构想、历史文化等各个角度展开精彩设计,体现了设计师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需求的人文情怀。

      关注热点,设计介入生活

      本次大赛涌现出一批着眼现实、关注民生的优秀项目。来自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等待的一万种可能》捕捉“等孩子放学”这一关乎每个家庭的生活细节,将校园围墙外的废弃堆场改成休憩等候场所,设置“亲情信箱”增加亲子交流,把家长关注的信息集成到围墙上,不刷手机只“刷墙”,让“干等”的家长不再焦急,让舒适有爱的“候学区”成为家长们的另一个社交场所。

      苏州大学的《落脚墙尾巷戏》项目用活动花台处理姑苏老城区的社区、街道、广场,打造适应原住民、外来人口等不同社会群体需求的“时空可变街道”。主创蒋晓涵说,希望通过改善空间引导外来人口融入街区,营造“家”的归属感。江南大学作品《面向未来社区振兴起搏器设计探索》,将衰落的小城社区引入新式老年中心、多元复合的青年公寓,因地制宜,为生活留下烟火味道。“很欣慰在这些作品里看到对理想化公共空间的构想和追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说,“对于设计师而言,要立足现实、练好脚力,缓和、解决高速发展的时代带来的冲突和矛盾。”

      设计正在越来越多地介入生活。中衡设计集团作品《菜市不打烊》打造开放型未来空间,手机APP预约、像素机器人搭建等数字化技术,让不起眼的菜市场切换成文娱中心、深夜食堂,承载起丰富的公众活动。“去功能化的开放场所蕴含向未来看的意义。”南京大学教授徐小跃表示,通过高科技来回答不同时空的转换,让这一设计触摸到了未来的脉搏。

      回归人本,尊重空间主体

      暖心的服务,多元的交流,丰富的主体性,引领着设计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回归生活本质。江南大学《关怀:积木+群租房》项目,以“搭积木”的装配模式改造旧仓库的群租房,同时把童年记忆运用到室内装修上,“拼”出阳光天台、青年旅舍、活动菜市场等模块,营造出更为灵活丰富的社区空间形态。“看到模拟图上的阳光天台时我很感动。”观众李明鹏说,“它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充满了温暖的人文关怀。”

      华侨大学的《船底之歌——船底人聚落空间重塑》项目关注福建九龙江“船底人文化”逐渐消失的现状,通过恢复送王船、龙舟送神等老民俗,将沿河两岸的船上人家纳入新兴社区文化业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垂直街道”——空中坊巷》项目在居民楼中植入“垂直街道”,营造盘旋而上的共享客厅,再现聊天、下棋、散步、广场舞等老街记忆。“留住交流、体验和回味,就是留住多元交融、充满活力的日常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点赞。

      西安美术学院学生沈悦在展示中分享了项目实践心得,“当实地观察纷杂而鲜活的生活时,能感受到人们对空间有意识地营造。我们不是他们的改造者,而是他们的‘同行者’和朋友。”体察到建筑所蕴含的民生诉求和生活道理,沈悦及其团队决定站在居民的立场上,在《巷世界——书院门景观更新设计》项目中保留原有的场地功能,并以新的介入和细节提升,促进个体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融合。

      人文共享,坚持情怀“落地”

      以设计提升宜居功能、聚焦美好生活,不仅要回答实用性的生活需求,也要关怀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来自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群“筑梦者”,将目光投向南京秦淮河上的桥。“秦淮河上每座古桥都记录着金陵遗迹,但现在大多变成了交通桥梁。”为让两岸居民更好地感受城市文化,《居在金陵 遇见桥上》项目团队在秦淮河上划出多条“线索”,南艺校园、古林公园等众多自然文化资源得以和河两岸串联起来,茶歇阅读、艺术展览、课外讲堂等多样化活动纷纷在桥上展开。徐小跃认为,这一设计联动了河两岸的地域性与文化性,满足了人们深度的心理需求。

      安徽工业大学项目《小观园——老城南微空间园林再现》沿着经典名著《红楼梦》的主线,将明城墙遗址和南京老城区连结交错的部分打造成诗情画意的江南小巷、风情街道、园林景观,让地域文化点亮城市空间,丰富人文内蕴。

      “借鉴江南文化和园林意境进行创作是一大亮点。”苏州园林设计院院长贺风春表示,“历史文化赋能旧城镇景观更新,回应了以文化共享理念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景。”

      在时空对话中感受文人墨客的诗酒倜傥,体验寻常百姓的把酒言欢,《“酒”忆古镇体验》项目通过提炼建筑特色、历史文化等元素,将传统文化场景植入现代市民生活,挖掘苏州铜锣镇的古老魅力。“有情感的文创类设计,源于抓住生活中富有质感的细节,触动人们的感官和心灵。”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师赵元超说,“只有让情怀‘落地’的设计才能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让历史文脉得到传承和保护。” 记者 吴雨阳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