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设计扶贫,用文化手段让贫困人群得到想要的生活

 2019-12-11 15:34:46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5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年画做成红包,古老的夏布是新款的时装,儿童画印在了手机壳上,国家级非遗侗锦变身跨媒体艺术……今天下午,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资助项目“设计介入精准扶贫案例展”巡展北京站,在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览馆开幕。





      本次展览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谢亚平介绍,展览分为“源流与现场”“互·联”“人·本”“物·道”“家·缘”5个板块,从当代设计的视角,讲述中国设计扶贫的故事,对20余个设计扶贫案例的观念、方法和模式进行了展示。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交流与合作四处处长李宇说,本次展览呈现了如何通过文化的手段让贫困人群得到想要的生活,展出设计扶贫案例,希望更多的力量能参与到扶贫工作之中。

策展人谢亚平介绍展览

      近年来,众多高校参与国家艺术基金的人才培养,尤其是一些针对贫困地区的手工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项目,通过“设计师+当地手工艺人”的协作模式,实现美育为贫困人群赋能。

      四川美术学院的“比淘宝多一里”项目,介入酉阳农村供销新系统,用设计来提升农业产品的价值;东华大学的“设计小学”项目,在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小学美育活动和在地设计,以文创产业思维,创新乡村小学美育;湖南大学的“新通道”项目,设计师与侗锦非遗传承人共同完成跨媒体作品“新生一红色织机”,以纤维艺术、光纤材料和交互影像等跨媒体的形式,重构和再现了侗锦的过去与未来……

湖南大学参展作品《新生》

      从这些设计扶贫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设计形态的“六个转向”:设计方法从“碎片式地局部参与”,转为“不断深度介入的实践智慧”;设计目标不满足于“冷漠的销售”,而重视利益相关者生活空间的“整体考量”;设计尺度不再遵从盲目的“大设计”,而是提倡适度的“小设计”;设计价值不追求“重设计”,而是遵从“轻设计”;设计研究正从“单一物质产品”,转向“非物质形态”的研究;设计组织正从“设计师独立运作”转变为“协同设计”。

      北京站展览是继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之后,全国巡展的第二站,将持续至2020年1月12日。
 

(文化副刊部编辑)

作者:蒋肖斌

责任编辑:张胶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