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正文

为“设计之都”注入新活力哈工大(深圳)国际设计学院项目奠基

 2020-08-05 12:26:03  来源: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  次浏览



       瑞士驻中国大使馆科技参赞白克尼,国际设计学院外方联络人、苏黎世艺术大学代表Peter Boelsterli,法国234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师合伙人Simon Rodriguez-Pagès及他的团队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见证。苏黎世艺术大学校长Thomas D. Meier通过视频发表讲话。

       学院建设瞄准国际一流2015年7月2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深圳市政府、苏黎世艺术大学等单位共同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创办哈工大(深圳)国际设计学院。5年后的同一天,哈工大(深圳)国际设计学院项目奠基,成为深圳建设“创意之都”的一个里程碑。哈工大(深圳)国际设计学院是深圳“十三五”校园基本建设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用地面积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投资约9.67亿元,项目将建成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等代表未来校园的国际化建筑。国际设计学院以设计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3个一级学科为核心的学科群,主要突出面向产业的设计、高科技条件下的媒介设计和基于现代人居理念的建筑设计等,计划招收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共1200人。学院建成后,将采用国际化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设计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造“科技+艺术”相结合的全球化教育平台;形成人文、社会与工程多学科交叉、艺术与科技高度融合的办学体系。哈工大(深圳)党委书记吴德林表示,创办国际设计学院,是哈工大(深圳)在市校合作办学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创新探索,是哈工大科研优势与苏黎世艺术大学创意优势的完美结合。它标志着中瑞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开启了新篇章,标志着为深圳建设“设计之都”注入了新活力,标志着哈工大(深圳)作为国际化办学示范区取得了新突破。他表示,哈工大(深圳)要把国际设计学院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硬件设施、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办学特色的一流国际设计学院,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可持续增量,为深圳加速设计产业发展、建设“设计之都”提供有力支撑,为中瑞两国教育合作再上新台阶做出重要贡献。

       强强联合助力“设计之都”苏黎世艺术大学校长Thomas D. Meier在视频讲话中说,深圳是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具有成为世界领先大都市的独特潜力,这样一座充满机会的城市是创建新的设计教育机构的理想场所。“在深圳,设计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造福当地居民,设计研究可以轻松地与本地强大且富有创新的产业联系起来。”Thomas D. Meier校长十分看好哈工大(深圳)国际设计学院的未来,他表示,双方将强强联手,努力去创建一个卓越的、世界一流的设计教育与研究机构。哈工大(深圳)副校长姚英学表示,苏黎世艺术大学在艺术、设计方面具有强劲实力,而哈工大则是传统的工科强校,两者强强联合,必将会在工业体系、产品、环境等设计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他透露,国际设计学院将在2023年初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在此之前,哈工大(深圳)已有的设施完全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支撑,所以国际设计学院力争在2021年实现招生。届时,苏黎世艺术大学会有一部分老师参与到国际设计学院的教学中,也会配合学校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未来,国际设计学院将走研究型的办学道路,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人才、创意人才的培养基地,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创意产业添砖加瓦。”

       创意美感+国际范儿哈工大(深圳)国际设计学院这座集合了创意美感和国际范儿的学院,将如何征服人们的“眼球”?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彭浩透露,学院的外立面将采用色彩渐变的设计,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色彩,除了教学功能外,学院充分考虑国际交流的功能需求,增加了更多的共享空间,提供给师生们进行“脑力激荡”。精心的设计方案使国际设计学院独具“气候环境、校园建筑特征、空间丰富性”三大特点,学院充分融入周围环境,多彩的陶棍幕墙,赋予校园山川河流的美感和灵动性;教学楼、宿舍外立面形象尊重周边原有建筑的城市空间和场所精神,与已有建筑、校园环境相得益彰;山川汇流线型呼应主轴,绿化种植布局以及材质的颜色搭配强调线条延伸感,进一步强化“山川河岸”的设计概念,使校园庄重却不失灵动,大气又不失细腻。

电话:(020)83396560、(020)83197681 传真: (020)83197681 E-Mail: gdida@163.com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2009-2019 广东工业设计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5144号地址: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152创意工场202室  邮编: 510030